人口与发展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人口与发展(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表征人口和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人口的存在和发展,以社会特别是社会生产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同时,人口又是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没有人口及其劳动,社会不可能存在,更谈不上发展。人口的规模、增长速度、素质和结构对社会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会起到促进或延缓社会发展的作用,但它不可能决定社会发展、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人口对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是个复杂的问题。一般而言,当人的生产和物的生产相适应,就能促进社会发展;反之,则起延缓作用。这取决于人口发展是否与一定生产关系下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就会导致劳动力无以为用或生产资料的闲置,使生产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当然,这种人口数量的过多或过少,不是绝对的,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下的相对过剩或相对不足。在前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力低下,过剩人口是生产力不足造成的,是“人口压迫生产力”;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过剩人口的形成,除社会制度的原因外,则由于生产力的增长使不变资本增长,相对地减少了对可变资本──劳动力的需求,是“生产力压迫人口”。两者都是人口增长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表现,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延缓社会的发展。   

人口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是否相适应,表现在人口规模和增长速度上,也表现在人口质量、人口年龄结构和社会构成、人口分布与迁移等方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人口质量的要求,特别是对劳动力人口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智力资源在促进社会发展上比其他资源更显得重要,而且将日益重要。由于在总人口中只有劳动适龄人口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其他人口一般的只是消费者,因而不同的人口年龄构成形成了不同的劳动参与率、抚养系数、消费和积累的比例,这些对发展均有不同的影响。从人口分布看,生产集聚往往带来人口集聚。同时,人口分布是否合理,取决于各地区的人口状况是否适应该地区生产力配置和发展的要求。不能简单地说,人口密度高就会延缓发展,或密度低就有利于发展。一般而言,人口有从经济和文化低发展地区向高发展地区迁移的趋势,由此形成的人口分布如果超过或不足于地区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就会形成人口分布过密或过疏,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西方学者对人口与发展直接或间接地作过一些研究。在20世纪20~30年代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一些人口学者用适度概念来探讨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适度人口论,主张一个国家的人口规模应与发展要求相适应,不应过多或过少,应当适度。适度人口是能获得最大生产收益或最大社会福利的人口。人口发展不应超过一国农业提供粮食的能力和工业潜力。在J.M.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问世后,一些学者认为人口增长是长期的、自然的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衰退人口将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以致经济停滞。到了70年代,一些学者则主张人口和工业都实现零增长,否则人口增长将导致粮食不足、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环境被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世界未日”的来临。这些理论都是从不同角度强调人口与发展必须保持均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盛行的发展经济学和发展社会学,也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人口与发展的关系。西方一些学者认为,人口增长过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和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国家人口增长过快,生产的增长为人口增长所抵消,从而妨碍资本积累,使资金短缺问题更为严重,最终限制了生产的发展,造成“贫穷的恶性循环”。这种理论固然未触及问题的实质,未揭露发展中国家贫困的真正根源在于殖民主义的长期统治和旧国际经济关系不等价交换的掠夺,但它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应当重视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应当努力控制人口增长,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的文化技术素质,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S.库兹涅茨是比较系统地研究和论述人口与发展问题的西方学者之一。他搜集了许多国家的统计资料来考察其经济增长,特别是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的过程,论述了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其演进过程。他认为,现代经济增长和人口发展趋势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一个简单的、短期的过程,例如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工业的移动,就是技术、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等多种变化的结果。除经济因素外,还应考虑民族主义等意识形态的影响。   

西方学者有关人口和发展的理论,最根本的缺陷在于脱离社会生产方式来谈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但是他们有关人口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些论点,特别是人口与经济应均衡发展的观点,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