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经济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人口经济学(population economics),研究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的一门交叉性学科。一方面考察经济对人口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研究人口对经济的影响作用。分为宏观人口经济学和微观人口经济学。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口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人口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生态平衡,人口投资与经济投资;儿童成本收益分析等。

对人口与经济关系的探讨渊源久远。中国许多古代思想家从不同侧面探讨了人口经济关系,如管仲、孔子、墨翟、王符等。欧洲古代思想家也有颇多人涉猎人口经济关系领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主张在人口与经济之间要协调。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人口经济思想。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提出“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的观点;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提出对人口的需求必然支配人口生产的思想;法国古典经济学家J.C.L.S.de西斯蒙第提出,为了谋求所有人的幸福,收入必须和资本一同增长,人口不得超过他们赖以生活的收入,消费也必须和人口一同增长的观点。英国T.R.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是人口经济学的大成之作。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人口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发展于60~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A.H.汉森从宏观角度研究了人口和经济的关系,认为人口增长刺激投资增长,从而经济也会增长;人口停滞,经济则也会停滞。他主张鼓励生育,增加人口。美国学者J.L.西蒙在1977年发表了《人口增长经济学》。他认为,人口增长能给食物、资源等问题的解决带来刺激,人类智力的绝对增长,也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条件。他力图证明技术变化、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投资是人口增长的正函数,若干年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会享有较高的人均收入;持鼓励人口增长的观点。《人口爆炸》一书作者德国学者P.埃尔利希和《增长的极限》一书作者之一美国学者D.L.梅多斯则持有另外的看法。他们认为人口增长已经超过食物增长,使自然资源枯竭,环境和大气污染。他们主张全球必须保持平衡,出生和死亡人数相等,投资率和折旧率相等,人口和工业都要实现“零值增长”。还有一些学者主张“经济适度人口”理论。法国的A.索维和美国的J.斯彭格勒分别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发表了《人口通论》和《人口经济学》,考察了人口增长和消费需求、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人口增长与投资的关系。他们认为人口增长一方面需要加快资本积累,以便增加开发自然资源的投资;另一方面要把国民收入的更大部分用于消费从而降低了资本积累的速度,于国民经济发展不利;主张控制人口增长,最好有一个“适度人口”。《人口经济学》一书的出版,被看作是这门学科形成的明显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