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人民大会堂近景

  人民大会堂汉语拼音:Renmin Dahuitang),位于中国北京市天安门广场西侧的广场西侧路以西,西长安街以南。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办公的地方,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大型集会召开的地方,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群众举行政治、外交活动的场所。人民大会堂前广场位于广场西侧路以西,俗称“东门外广场”,是中国政府为外国领导人访华举行欢迎仪式的场地之一。人民大会堂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下属的人民大会堂管理局管理。

  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生前经常在这里举行重要会议和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贵宾。人民大会堂1958年10月动工,1959年9月建成,仅用了10个多月的时间。这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举。人民大会堂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最高部位46.5米,占地15公顷,建筑面积171800平方米。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北部有可容纳5000人坐席的宴会厅,中部是万人大礼堂,南部是全国人大常委办公楼。建筑平面呈“山”字形,整个建筑庄严雄伟、朴素大方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和风格。

历史

  为迎接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兴建十大建筑,以展现建国十年来的建设成就。人民大会堂即为十大建筑之一。

  人民大会堂于1958年10月动工,1959年9月建成。该工程完全由中国人设计并施工,从开工到建成仅用10个多月,完成了从设计图纸到内外装修及设备安装调试的全部工作。1959年9月24日落成后,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邀请一批专家参观,并请各位专家为其取名(此前暂称万人大礼堂)。桥梁专家茅以升在纸上写下了人民大会堂。

  人民大会堂建成后一直使用至今,每年举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的全体会议(合称全国“两会”)及五年一届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均在此召开。1979年7月15日,人民大会堂向公众开放。2007年12月19日,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文物局将人民大会堂建筑列入《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第一批)》。

人民大会堂全景

建筑

  人民大会堂坐西朝东,东西宽206米,南北长336米,高46.5米,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建筑平面呈“山”字形,外部是浅黄色花岗岩墙面,上有黄绿相间的琉璃瓦屋檐,下有5米高的花岗岩基座,四周共有134根圆形廊柱。总建筑面积比北京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大,是全世界最大的会堂式建筑。

  人民大会堂分为三部分,中间为举行重大会议、文艺演出及群众集会的万人大礼堂,北面为可容纳五千人的宴会厅,南面为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名字命名的厅室。全国人大常委会也都在大会堂南面开会和办公。

万人大礼堂

  万人大礼堂位于人民大会堂中央。纵深60米,宽76米,高32米。每个席位上都设有可同时传送1 6种语言的译意风设备和集报到、即席发言、表决三种功能为一体的会议代表服务单元。礼堂顶棚灯光以五星灯为中心,周围纵横分布着500盏满天星灯,体现了“水天一色,浑然一体”的设计思想。

迎宾厅

  迎宾厅位于人民大会堂北部二楼.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迎接贵宾的地方。这幅《江山如此多娇》为题的巨幅国画是我国著名画家傅抱石和关山月台绘。画高6米,宽9米。地毯是天津地毯厂特制的,3吨多重,是人民大会堂最大的一块。厅内两侧大型花瓶是福建省脱胎漆器。

宴会厅

  宴会厅位于人民大会堂北侧二楼,东西长102米,南北宽76米,高15米.面积7000多平方米,可容纳5000人座席的宴会或10000人的酒会。周围28根沥粉贴金廊柱,柱高11米,直径为1米。主席台供宴会进行中宾主讲话,祝酒和表演文艺节目的地方。顶棚中心是水晶玻璃灯和玻璃钢,压花而成的葵花图案,灯口和风道口的周围是石膏花饰和沥粉贴金组成的棋盘式藻井。

代表厅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均有以其名称命名的厅室。

国家接待厅

  人民大会堂南端主要部分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办公楼,一楼设有国家接待厅,是国家党政领导人接待贵宾和国家主席接受外国新任驻华使节呈递国书之处,面积为550平方米。设计富有民族传统风格。顶部造型是沥粉贴金棋盘式藻井,悬挂四盏宫灯式水晶吊灯。四周墙壁饰织锦软包,主墙面上是象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巨幅国画《大河上下·浩浩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