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柱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仙人柱

拼音:xiān rén zhù
注音:ㄒㄧㄢ ㄖㄣˊ ㄓㄨˋ
解释:旧时鄂伦春族住房。流行于今内蒙古等地。用三十多根木杆搭成半张开的雨伞架子状,上盖桦树皮、狍皮或布匹。室内三面炕床,一面置门,当中有一火炕,供煮肉用。内正面是客人席,只准男人坐卧,右侧是老人席位,左侧是年轻夫妇席位。
例:

【民族学】

鄂伦春族的仙人柱

仙人柱,一种便于搭卸运输的游动性帐幕。适宜于寒温带林草丰富山地的游猎生活。用木杆搭成圆锥形棚架,上半部盖芦苇等,下半部在夏天围桦树皮、白布,冬天围兽皮,帐幕内设地铺或木架铺。仙人柱最早见于《北史》的记载。在中国流行于东北大、小兴安岭一带,是当地鄂伦春、鄂温克族游猎生活时期的主要住房形式(见图),部分赫哲族人在渔猎时也临时居住这种房屋。“仙人柱”为鄂伦春语音译,“仙人”指搭帐幕的桦木或柳木杆,“柱”指房子;也写作“斜仁柱”、“歇仁座”、“仙仁柱”等。又称“撮罗子”,源于满语,意为尖顶房。仙人柱通常就地取材建造。修建时根据帐幕大小立木杆20~40根。冬天搭的比夏天矮小些,以利保暖。门多朝南,有的朝东。顶端有出烟孔,屋内中央设火塘,四周设铺位。门对面上方供神,下面铺位是正铺,供男性长者或男宾坐卧,严禁妇女使用;正铺右侧为大,左侧为小。一个仙人柱内住一个小家庭。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定居生活的推广,仙人柱在中国逐渐消失。北美印第安人、因纽特人和西伯利亚等地狩猎者中也有类似的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