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加工心理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信息加工心理学(information-processing psychology),50年代中期在美国和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研究领域,70年代成为美国和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在认知心理学中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研究途径。当前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其主流。所以,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20世纪50年代后期,A.纽厄尔和H.A.西蒙召开了几次关于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的会议,会上及会后发表的文章宣传了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基本思想。此后这种观点迅速发展,到1967年U.R.G.奈瑟的专著《认知心理学》问世以后,这种观点就成为一种主要观点了。

这种观点把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它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信息加工观点提出的基本问题是:信息加工通过哪些阶段?人类心理中信息是以什么形式表示的?

信息加工的一般观点往往以模型来说明。下图是一个很简单的模型,表示人类心理的主要过程和结构,它包括4个主要组成部分,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环境为感知系统提供输入,变换和整合就从这里开始。也就是说,感知系统首先把刺激的基本特征抽取出来,加以组合,并把已编码的物理刺激送入记忆系统。输入的信息再与记忆中的信息进行比较,并与记忆中的模式相匹配。记忆系统包括长时记忆和工作记忆。长时记忆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存储库,它存储着各种信息,如运动技能、语义信息、加工程序等。当前和过去的输入激活了长时记忆中的一部分信息,这部分信息称为主动记忆,它也参与当前的加工活动,处于工作记忆中,接受更精细的加工。工作记忆包含着处于人类注意中心的信息,以及用来处理这种信息的特定的操作,它是当前的、精细的认知活动的工作场所。中枢处理器是系统的控制部分,决定着系统怎样发挥作用。它主要处理目标和达到目标的计划。目标既可能是一般的,也可能是特殊的。多数目标可以分解为小目标,小目标又可分解为更小的目标。中枢处理器要决定目标的先后次序,监督当前目标的执行。G.A.米勒等人提出的考验-操作-考验-出口(TOTE)模型可用来说明中枢处理器的作用。加工系统从考验是否达到目标开始。如果回答“是”,系统就放下这个计划成分;如果回答“否”,系统就要进行某些操作,操作后再看目标是否达到。考验-操作可以多次循环,直至达到目标。反应系统控制着一个系统从运动动作到语言和表情的全部输出。

信息加工心理学.jpg

上述4个部分都以不同方式相互作用着。来自环境的信息经过感觉系统达到长时记忆,但它对长时记忆的影响却往往依赖于其是否在工作记忆中受到加工,这种加工则又依赖于中枢处理器中当前的目标。同时,记忆也为中枢处理器提供了优先的目标输入。计划和小目标以及当前信息的状态导致采取什么动作的决策。这种信息激活了反应系统,反应系统的输出又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向感觉系统提供输入(见图)。图中的认知模型是一个简单的示意,还可以大大充实,增加认知过程的环节和细节。但是它只是一种比喻,并不表示脑内确实存在这样一些部位,也不表示脑内神经元按这种方式传递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