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斜后效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倾斜后效(tilt after-effect),图形后效的一种形式。注视偏离垂直或水平方向的一条线段或栅条一定时间之后,再看一条垂直或水平线段或栅条时,觉得它向相反方向倾斜了。要想使这种主观上倾斜的线段或栅条变成垂直或水平的,就必须把所看的客观上不倾斜的线段或栅条朝着与先前注视的线段或栅条相同的倾斜方向再略为偏移一些角度。这种注视了偏离垂直或水平方向的线段或栅条后,所出现的主观上方位的改变叫做倾斜后效。

自从M.D.弗农1934年、J.J.吉布森和M.拉德纳1937年报道倾斜后效以来,研究者们对之进行了广泛的探索。许多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倾斜后效随适应刺激(即先前注视的倾斜线段或栅条的倾斜程度)而增加,适应方位在5°~20°时后效达到最大值──位移角通常在2°~6°左右。适应方位大于20°,后效随适应刺激倾斜度的增加而减小。超过一定角度(如45°、60°)就产生间接效应,即适应后看到测验刺激的倾斜方向与适应刺激相同。最大的间接效应约为最大后效的一半。倾斜后效可以在双眼之间迁移:如果用一只眼注视,而用另一只眼测试,测试眼即出现后效(其强度小于同一只眼的效应)。

倾斜后效并不是视网膜的疲劳现象,而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效应。这种效应更接近错觉,它取决于刺激间的相继关系,而不是同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