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粽子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 儋州粽子·视频解说

儋州粽子海南省儋州市洋浦经济开发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6年2月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检总局关于批准对赣南茶油等产品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2016年第9号)批准)

儋州粽子作为海南传统粽子,在外形上兼具海南粽与内地粽的特点,粽子呈方锥形,馅料一般以五花肉、猪脚、瘦肉、虾米等为主,粽子软绵、味透、米精馅多,入口油而不腻、糯而不粘、咸甜适中、香嫩鲜美。

儋州粽子的糯米还含丰富的钙、磷、铁、维生素B1、B2等。儋州粽子多用新鲜的箬叶包成方锥形,每个粽子重达半公斤,煮熟后的米是青绿色的,并带有一股叶子的香味。

儋州粽子
儋州粽子
儋州粽子
儋州粽子
儋州粽子
儋州粽子
儋州粽子
儋州粽子
儋州粽子
儋州粽子
儋州粽子
儋州粽子
儋州粽子
儋州粽子
儋州粽子
儋州粽子
儋州粽子
儋州粽子
儋州粽子
苏东坡像,儋州中和镇

产品特点

儋州粽子以伏波虾米红鱼粽、香肉粽、鱿鱼粽、干贝粽等最为出名。肥而不腻,糯而不烂。

儋州粽子粽角端正,扎线松紧适当,剥去粽叶,粽体表面呈粽叶浅绿色光泽,粽体内有馅料,糯而不烂,咸甜适口。理化指标:干燥失重≤65%;蛋白质含量≥4.0%;脂肪含量≤17.5%。

儋州粽子种类繁多,体态硕大,从叶到馅都极具特色,尤以伏波虾米红鱼粽、香肉粽、鱿鱼粽、干贝粽等最为出名。儋州粽子食材绝对原生态,没有任何的人工添加,现已成为海南畅销的地方特产之一。

产地环境

儋州粽子产自海南省儋州市,儋州市地处海南岛西北部丘陵地带,地形以丘陵为主,丘陵占全市面积76%,平原台地占23.6%,山区占0.4%。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倾斜下降,东南高、西北低,南部和东南部属低丘陵区,地面标高100~200米,13座500米以上的山峰分布在这一带。北部和西北部属滨海平原台地和火熔岩台地,较平坦,高5~100米,海岸线225千米,曲折绵亘。

儋州市处于东亚大陆季风气候的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受岛内中部隆起的五指山脉的阻隔,处于背风面,又濒临北部湾,故又有独特的小气候。全年接受太阳辐射能量每平方厘米110~130千卡,适宜种植水稻。

儋州粽子
儋州粽子
儋州粽子
儋州粽子
儋州粽子
儋州粽子
儋州粽子

历史人文

儋州粽子的历史源远流长,粽子在儋州一带流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自汉代以来,儋耳郡就己开始制作粽子。

西汉元封元年(110年),汉王朝在海南岛设置珠崖郡、儋耳郡。如今的儋州市白马井,因伏波将军的白马踏出地下水而得名。此井中之水被取来蒸煮以虾米为料的粽子,故名“伏波虾米粽”。

据《儋县志》 等文献记载,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王朝在海南岛设置珠崖郡、儋耳郡。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平定海南时,其坐骑刨井为将士解渴而得名白马井。人们取此井中之水蒸煮以虾米为料的粽子,故名“伏波虾米粽”。当时的粽子还是三角形,有联曰:“三角叶包三角粽,三角三尖;五敛根生五敛肉,五敛五齿。”


北宋时期,一代文豪苏东坡谪居儋州,连续三个端午节在这里度过,他创制的“东坡粽”别具风味。宋代有诗云:“吾爱儋州粽,嫩香椰味浓。东坡传佐料,四海夺峥嵘。”苏轼把中原的粽子制作工艺与海南的原材料相结合,教当地人包豆子粽、干鱼粽、鸭蛋粽等,并以此作下酒菜,后来苏东坡虽离开儋州,但是粽子的制作工艺却基本稳定了下来!

南宋时期,一代宗师白玉蟾在儋州松林岭炼丹修行,除了创建了内丹派南宗道教社团之外,其包的粽子的堪称“独树一帜”,以清粽蘸蜂蜜糖作为作料,味道独特又让人喜闻乐见,因此白氏粽法曾流行一时。

明朝初期,儋州洛基地区走出了“威武将军”符南进、“嘉应将军”符那宽,他们晚年荣归故里后,平时喜欢吃粽子,这就是“洛基粽”的源头。

及至清代,食粽与普通百姓家更为亲近,时进士作《儋州赋》有言:“五月端午,角黍相送。”《训童杂记》有云:“细看杀鸡包粽,岂非亲戚来家。”

抗日战争时期,“洛基粽”得到新的发展。镇上有一摊点女主人唐三婆,利用优质糯米加配料,制作一种三角形粽子,因色香味俱全,使“洛基粽”闻名遐迩。

1996年,《儋县志》载,“儋习礼义之教,有华夏之风”,“五月端午日,饷角黍,诸粽相馈,男妇系香袋。儿女彩索缠臂,涂雄黄,饮昌蒲酒,柳艾悬门”。

2014年,儋州市成立粽子行业协会。

2016年端午节至2017年端午节期间,儋州粽子产销3036万个,销售额3.6亿元。

2016年2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儋州粽子”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地理标志

(一)产地范围。

儋州粽子产地范围为海南省儋州市及洋浦经济开发区现辖行政区域。

(二)专用标志使用。

儋州粽子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海南省儋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儋州粽子的检测机构由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三)质量技术要求。

一、主要原辅材料

1.生产用水:产地范围内的地表水,水质应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要求。

2.粽叶:产地范围内生产的茄冬叶,从采摘至加工使用≤2天。

3.糯米:产地范围内当年产的糯米,直链淀粉含量≤2.0%。

4.猪肉:产地范围内饲养花猪的五花肉。

5.咸鸭蛋黄:产地范围内跑海鸭产的鸭蛋,经腌制20天以上。

二、加工工艺

1.工艺流程:原料→清洗→浸泡及处理→包制→水煮→晾制→成品。

2.加工要点:

1)糯米浸泡:采用常温浸泡,浸泡时间为2至3小时;

2)包制:

蛋黄猪肉粽:采用产地范围内生产的茄冬叶按照糯米、猪肉、咸鸭蛋黄比例为10:10:3包裹,并用麻绳包扎好;

蛋黄豆粽:采用产地范围内生产的茄冬叶按照糯米、猪肉、咸鸭蛋黄、食用豆比例为5:10:3:5包裹,并用麻绳包扎好。

3)水煮:水温95至100℃,水煮时间10至12h,水面没过粽子约10cm,煮熟为止。

三、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粽角端正,扎线松紧适当,剥去粽叶,粽体表面呈粽叶浅绿色光泽,粽体内有馅料,糯而不烂,咸甜适口。

2.理化指标:干燥失重≤65%;蛋白质含量≥4.0%;脂肪含量≤17.5%。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