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品行障碍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儿童品行障碍汉语拼音:Er tong ping xing;英语:conduct disorder in childhood),发生于18岁以前的儿童年的经常性的明显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规范或道德准则的行为。其严重性超出一般的淘气,行为的发生不是由于一时的过失或年幼无知,而是一贯的行为模式。常见的不良行为有说谎、打架、偷窃、伤害别人、虐待动物、破坏财物、纵火、逃学、离家出走、惹是生非、酗酒、赌博、过早的性行为以及其他触犯刑律的行为。原因包括:不良家庭影响,如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私生子、缺乏关心和教育、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等;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如不良的社会风气、不良的校风、坏人的教唆引诱;脑部疾病,如癫痫;气质的影响,2 岁前显示对新环境适应缓慢、退缩回避、行为反应激烈的儿童,将来发生品行障碍者较多。儿童品行障碍男孩多于女孩,城市多于农村。

  根据处理人际关系的情况,即能否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分为社会化型和社会化不足型,每型又根据是否具有攻击性分为攻击性与非攻击性。①社会化不足攻击型。性情孤僻,冷酷无情,自私自利,侵犯别人,言行粗鲁,违法乱纪,为所欲为,不听管教,将来可发展成反社会型人格。②社会化不足非攻击型。孤独内向,害羞,胆怯;虽然说谎,但是为了保护自己;逃学,但不惹是生非;偷窃多是在家小偷小摸。经心理治疗和耐心教育能改变其不良行为。③社会化攻击型。拉帮结伙、讲哥们义气,但对局外人则冷酷无情;酗酒、赌博、打架、偷窃、抢劫、强奸、行凶等;常堕入流氓团伙,落入法网。④社会化非攻击型。能够与人建立亲密关系,但不拉帮结伙,而是自行其是;蔑视权威和纪律,说谎、逃学、离家出走、酗酒等。经耐心教育,不少人能够改过。治疗和预防要加强教育,施行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良好的社会风气、正确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