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化学烟雾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光化学烟雾(photochemical smog),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一次污染物(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在阳光的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氧化性的二次污染物(称光化学氧化剂,其代表为臭氧)。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洛杉矶就发生过这种大气污染现象。其表现特征是烟雾弥漫,大气能见度降低。光化学烟雾中的O3、PAN(过氧硝酸乙酰酯)和丙烯醛、甲醛等二次污染物能使橡胶制品老化、脆裂,刺激人和动物眼睛,伤害植物叶子。其形成条件是强日光和低湿度,污染高峰出现在中午或午后,污染区域往往在下风方向几十到几百千米处。地面臭氧浓度的升高是光化学烟雾形成的标志。继洛杉矶之后,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在世界各地相继出现,已成为许多世界城市的主要大气污染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对光化学烟雾的发生源、发生条件、反应机制和模式,对人体和植物的伤害、监测和控制方法等方面均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控制光化学烟雾的对策是控制污染源。在城市,主要污染源是汽车尾气,因而防治措施集中于减少汽车排放的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例如,改善汽车发动机的工作状态,改进燃料供给和在排气系统安装催化反应器等。由于燃烧过程都产生氮氧化物,而炼油工业、加油站和焚烧炉等均排放碳氢化合物,因此,各类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的排放源均是可能的控制对象,要根据污染地区的污染源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出控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