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网络学说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免疫网络学说( immune network theory ),基于抗体分子存在独特型决定簇理论提出的关于抗体生成及其调节的学说。其要点是体内抗体分子(或其相应淋巴细胞克隆表面免疫球蛋白受体分子)上存在的独特型决定簇,可与其自身抗独特型抗体形成的“网络”,在免疫应答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该学说强调免疫应答是各个淋巴细胞克隆之间的相互激发和相互制约构成的统一体,而不是彼此孤立的。为此,学说的创立者N.K.耶纳于1984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根据抗原特异性可将独特型(Id)分为两类:①特异独特型(Id I),指由单一克隆细胞产生的Ig分子上独有的Id,与体细胞的随机突变有关,也是抗体形成多样性的来源之一。②交叉反应性独特型(CRI),或称为共有独特型,是功能上相关联的Ig分子所共有的Id。可存在于同一个体不同特异性的Ig分子内,亦可见于不同个体,针对同一抗原的Ig分子中。一般认为共有独特型多见于有血缘关系,或基因背景相似的群体,但亦可见于无血缘关系的个体,这可能与该基因在进化上的保守性有关。共有独特型的存在扩展了Id的概念,即单一细胞克隆产生的Ig分子上不仅有独有的Id,还存在与其他相关抗体分子共有的Id。

1981年有人提出新型疫苗的设想。其基本方法是应用病原微生物为抗原,免疫动物或制备单克隆抗体获得抗体分子。然后用它为抗原制备抗独特型抗体,选择其中具有内影像的部分作为疫苗,可诱发抗体产生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应答,这种疫苗称为抗独特型疫苗。其实验研究涉及寄生虫、病毒和细菌等领域。已报道狂犬病毒、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脊髓灰质炎病毒以及人免疫缺陷病毒等的抗独特型疫苗。用抗独特型抗体作为肿瘤疫苗的实验治疗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

该学说研究进展还证明抗独特型抗体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这提示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可能与机体免疫网络失调有关。重症肌无力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可能是抗独特型抗体诱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