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毫釉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兔毫釉天目釉的一种,又称建盏,因其产于建安窑之故。兔毫又名兔毫花丝毛釉,底色为较深的绀黑色,并带有赤褐色的毫光,丝毛状的筋纹为黄褐色的咖啡色为底色衬托,非常协调。在兔毫天目釉中仍是以铁为呈色剂,因其含有少量的磷酸钙,当烧成湿度升高1000℃左右,一部分釉料开始熔融,与坯体密接着的釉层,有力地同坯体粘合,表面上没有和坯体接触的釉料,因熔融流向下方,因而同时产生失透和结晶两种作用,并导致釉而产生兔毛型的丝条纹,很受人欣赏。“忽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瓮鹅山酒”就是对兔毫天目釉的赞赏。

  是一种很深的绀黑色,有时也多少带一些褐色的光亮。在釉中并排地呈现着许多褐色的毫毛状的筋脉,因此名之为“兔毫”。宋徽宗曾经说“盏色以青黑色为贵,兔毫为上”,苏东坡也有诗赞赏它说“忽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壅鹅儿酒”。可见从很早以前就已经有人欣赏这种细的毛筋了,然而这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如果拿到显微镜下面来观察,大体上是由暗褐色的玻璃构成的,在毛筋的表面或由表面稍微向下密集着许多不透明的褐色小球。在青黑色之处小球的形状极小而且为数不多。但口边无光泽的褐色之处并没有褐色小球,而是由褐色的小针状的结晶密集而成。其属于黑褐色系统的,在显微镜下所呈的构造与此相同。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釉中含有多量的铁分。当釉受到热的时候便将铁分溶化,然后釉因冷却而呈饱和溶液的状态。这时便不能将铁分全部熔化,于是铁自釉中分离成为三氧化二铁的小球而呈现在外。口边一带虽然受热较其他部分稍强,但因建窑的坯体富有铁分而且不很耐火,所以口边的坯体与釉熔合而将铁分也熔在釉中。并且由于口边釉中的盐基性成分较其他部分蒸发很多,从而釉的熔铁力减少,使三氧化二铁大量自釉的溶液中分离,形成针对的结晶密集一处,在口边呈铁锈色,釉面十分粗糙。因此多有用银或黄铜来镶嵌的。我国有些陶瓷科学工作者曾对此种兔毫釉作过显微结构分析证明:釉断面为透明玻璃体,釉的表面一层“毫毛”处有深棕色的小晶体。如正面观察釉的表面,“毫毛”呈血红色鱼鳞状,结构很象鱼背。鱼鳞界线是由许多小赤铁矿组成。而鳞片本身和鱼背二侧,则是由更小的小鳞片和小鱼子状的隐晶质的赤铁矿构成的。其余部分为无色玻璃体,其中有不显光性的微晶加雏晶。盏边呈棕色,显微镜下为深棕色的小树枝状和小雪花状的赤铁矿及长条状莫来石晶体。根据使用电子探针对兔毫釉所作的测定结果来看,“毫毛”处铁元素含量比无“毫毛”的玻璃体中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