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产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再生产英语:reproduction),①经济学术语。指生产过程不断重复和经常更新。可分为不改变原有规模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原有规模的扩大再生产两种。②不断反覆进行的社会生产过程。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因而也不能停止生产。任何时候的生产都是再生产。

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劳动力的再生产,也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劳动者在生产中消耗了劳动力,又通过消费各种消费资料恢复和更新自己的劳动力。通过再生产,人们不断重复结成既定的生产关系。

分类

从属性来看,再生产有个别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区别。个别再生产指个别生产者或生产单位的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由全社会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互为条件的生产者和生产单位再生产的总和构成,包括生产(狭义的生产,即直接生产出产品的过程)、分配、交换、消费4个环节,其中生产起决定作用。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内容、规模、方式和性质。分配、交换、消费制约着生产的发展。

从规模来看,再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在原有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生产规模比原有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剩余产品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生产出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除了用于维持原来规模的生产以外还有剩余,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起点、基础和组成部分。生产规模的扩大仅靠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而技术没有改进,称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依靠改进技术,更有效地利用原有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扩大生产规模,称为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实际上,这两种扩大再生产,有时结合在一起进行。

实现的条件

社会在一定时期(例如一年)所消耗的物质资料,必须在实物形态上为同量的新产品所替换,社会生产才能在原有规模上继续进行。要扩大再生产,还需要有更多的新产品投入生产和消费。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种替换和增加投入要通过生产单位间等价交换来实现。生产出来的产品要能卖出去,下一轮生产所需要的物质资料要能买进来,生产才能连续不断地进行。

K.马克思按照产品的用途把社会生产分成两大部类,即生产资料生产部类(第Ⅰ部类)和消费资料生产部类(第Ⅱ部类)。指出,为实现简单和扩大再生产,一方面,生产资料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除了一部分提供给本部类以替换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和追加投入生产资料以外,还要有一部分用来与消费资料部类交换,以取得消费资料供本部类维持和扩大消费;另一方面,消费资料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除一部分提供给本部类以外,还要有一部分用来交换生产资料以维持和扩大生产。两部类之内和之间相交换的商品,不仅实物形态的品种和数量要符合需要,而且要价值量相等。这是再生产能够继续进行的必要条件。为此,社会生产的各部门和各种产品的生产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性质和特征

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下,再生产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例如,封建主义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资本主义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就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来说,封建主义再生产,在长时间里发展缓慢,技术停滞,物质资料的规模和构成很少变化。而资本主义再生产,在技术不断更新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物质资料的构成日新月异,总量迅速增长。虽有周期性的起伏,但总起来看,速度远远超过封建主义再生产。就劳动力的再生产来看,封建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世代因袭,提高缓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尤其是经过几次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生产技术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劳动者提高文化技术水平,不断掌握新的技能,以适应新技术基础上的再生产要求。就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来说,封建主义的再生产是农民人身依附于封建地主并受其剥削的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再生产。马克思指出,孤立地从一次生产过程看,似乎是资本家自己掏腰包,预付给工人工资;从再生产过程看,资本家用来付工资和购买生产资料的全部资本都是以前的生产过程中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所形成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社会再生产的本质特点是生产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完善,使劳动者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越来越大的满足,劳动者之间的互助合作关系不断巩固、发展和完善。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