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地理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事地理学汉语拼音jūn shì dì lǐ xué),(英语:Military Geography),研究军事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是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也是军事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任务是探索地理环境对军事行动与国防建设的影响和军事上运用地理条件的规律,为制定军事战略、研究武装力量建设、准备和实施作战行动等提供地理的科学依据。

  自二战以来,军事地理学已经成为和平或战争时期时,集合地理学、信息学和技术学以解决军事问题的应用工具。

发展简史

  军事地理学源于战争实践,是军事上认识和利用地理条件的理论概括。它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3个发展时期。

  自远古到19世纪中叶,是军事地理学知识的积累时期。由于武器装备水平和战争范围所限,研究内容主要是局部地表形态对作战行动影响与利用问题。

  据文献记载,公元前7世纪的兵书《军志》,就有“失地之利,士卒迷惑,三军困败。饥饱劳逸,地利为宝”(转引自通典·兵典》)的论述。春秋时期的《孙子》,以较多的篇章阐释了地理条件在军事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论述了不同地理条件的用兵原则,被视为军事地理学的开端。战国及后来各时期的一些兵书中,已记载有各历史时期在水泽、谷地、森林地进行水战、谷战、林战的战法,以及战车兵、骑兵、步兵等不同兵种在战时运用地理条件的原则。

  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南宋吕祉等的《东南防守利便》,明代霍冀的《九边图说》、郑若曾的《筹海图编》,清代施永图的《武备地利》、李培的《灰画集》等著作在主要论述各地区地势与用兵关系之外,还对战时运用地理条件的规律进行了探索。特别是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记述了明代各地历史沿革、山川险易与历代用兵得失等军事地理内容,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和最系统的军事地理名著。

  在古代世界其他各国的战史和军事论著中,也有不少战争与地理关系的记载和论述,如古罗马凯撒的《高卢战记》。韦格蒂乌斯在4世纪末到5世纪初撰写的《论军事》中,提出了骑兵保卫平原,海军保卫大海和河流,步兵保卫山冈、城市、平原和陡峭地形的用兵原则。18世纪,地形条件对作战行动的影响愈益受到军事家的重视。如普鲁士的J.A.R.von格腊韦尔特、英国的H.H.E.劳埃德等,就提出了作战对地形有特别大的依赖关系的观点。19世纪30年代,地理形势分析成为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普鲁士的C.von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把地理要素列为战略要素之一;瑞士的A.-H.de 若米尼在《战争艺术概论》中,将军事地理要素列为军事政策因素之一,设“军事统计学和军事地理”专节,综述军事地理的研究对象及其在战争中的地位和发展状况。

  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是军事地理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并逐步完善其学科体系的时期。军事地理研究为适应军事技术进步和作战的需要,在俄国、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等相继出现了军事地理学专著,并被列为一些军事院校的重要课程。这标志着军事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出现了以美国A.T.马汉为代表的海权派、以英国H.J.麦金德为代表的陆权派、以意大利G.杜黑为代表的空权派。其理论成为西方地缘政治学和从地理上研究战略的理论基础,对西方军事地理学的发展曾有一定影响。与此同时,德国的K.马克思、F.恩格斯和苏联的V.I.列宁在创立无产阶级军事理论的过程中,对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与地理的关系也进行了研究和论述。恩格斯在《波河与莱茵河》(1859)、《萨瓦、尼斯与莱茵》(1860)等论著中,从军事地理角度揭露了欧洲各国统治集团为其侵略政策辩护的各种沙文主义观点,阐释了“军事地理体系”和“军事地理形势”在国家间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战争和生产力、武器装备、作战行动与地理条件关系的论述,为无产阶级军事地理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研究战争与地理关系的战争地理学、研究国家防务与地理关系的国防地理学、研究军备与地理关系的军备地理学等论著,形成了将军事地理学分为通论与特论两部分或分为普通军事地理学、专题军事地理学、区域军事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先后出现了陆战地理学、海战地理学、空战地理学、战略地理学、军事后勤地理学、军事医学地理学等分支学科。这标志着军事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已趋完善。

  中国近代军事地理学是在鸦片战争前后,为适应军事科学的发展和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筹划海防、边防的军事斗争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这期间先后出现了多种有关海防、边防斗争的军事地理著作,例如关天培的《筹海初集》(1836)、何秋涛的《朔方备乘》(1858)、曹廷杰的《东北边防辑要》(1884)、黄沛翘的《西藏图考》(1886)、徐家幹的《洋防说略》(1887)等。在江南、湖北等武备学堂还开设有地势学课程,传授兵要地势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抗日战争时期,为抵御日本军队的侵略,先后出版有多种军事地理学著作,如游凤池的《兵要地学》、胡焕庸的《国防地理》(1938)等。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建军初期就开展了军事地理研究和兵要地志调查工作。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论持久战》(1938)等论著中,以及关于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等作战方针的文电中,对革命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以及战争、战役行动与地理的关系等,都作了精辟的论述。

  20世纪中叶以来,是军事地理学同现代科学技术、军事学术和地理科学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新阶段。其主要特点和标志是:为适应世界战略格局的变化和政治、军事斗争需要,对全球、大区域或国家范围进行的军事地理研究,出现了现代地缘政治和超级大国、军事集团的战略地理研究等论著;随着核武器、远程武器的发展和对外层空间的探索,军事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从整个地球扩及外层空间,出现了以研究核战争与地理关系和空间军事地理为主要内容的专门论著;随着航天、遥感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多学科集成的军事地理信息系统,使军事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现代军事地理学研究,主要是以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为指导,重点探索现代战争与地理的关系。

分支学科与研究内容

  军事地理学根据研究对象和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普通军事地理学、部门或专题军事地理学、区域军事地理学三类。

  普通军事地理学 研究军事与地理关系一般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军事地理学的历史发展以及研究对象、任务、方法与学科体系,地理环境对国防建设和军事行动影响的一般规律,军事地理保障和军事地理资料编纂的一般原则和方法等。

  部门或专题军事地理学 根据某一军种、兵种或军事职能部门需要,研究特定军事行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主要分支学科有:

  1. 战略地理学 研究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分析战争形势和特点、拟定战略方针和计划、进行战争准备与实施等提供地理依据。
  2. 战役地理学 研究战役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揭示区域地理环境对战役活动的影响以及在战役活动中认识、利用和改造地理条件的规律。
  3. 战术地理学 研究战斗活动与战场地理环境的关系,探索战斗范围内利用地理条件的规律。
  4. 陆军地理学 研究陆军诸兵种以陆地为基础的军事行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也涉及部分海洋与空中作战的地理研究,探求地理环境对陆军军事活动的影响和利用地理条件的规律。
  5. 空军地理学 研究空军建设和军事行动与地理的关系,主要研究以航空兵为主体进行空对空、空对地、地对空作战中的军事地理问题。
  6. 海军地理学 研究海军建设和军事行动与地理的关系,主要研究海洋及其毗邻陆地的地理环境对海军建设和军事行动的影响规律。
  7. 导弹部队地理学 研究导弹部队建设和军事行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主要研究地理环境对导弹部队作战行动的利弊影响规律。
  8. 军事装备地理学 研究军事装备实践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揭示地理环境对军事装备发展、使用、管理和保障的影响,以及在军事装备实践活动中认识与利用地理条件的规律。
  9. 军事后勤地理学 研究军事后方勤务与地理的关系,主要研究军队后方指挥、物资保障、交通运输、技术保障、医疗卫生和后方基地建设等的地理问题。
  10. 军事水文地理学 研究军事行动与水文地理的关系,主要研究河流、湖泊、冰雪、地表浅层地下水和海洋等的水文地理条件对军事行动的影响以及军事上运用水文地理条件的规律。
  11. 历史军事地理学 研究各历史时期军事活动与地理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目的在于总结经验教训,提供历史借鉴。

  区域军事地理学 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区域的武装力量建设和军事行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着重研究国家、战区和其他军事区的地理环境对军事活动的影响规律。为军事区域划分、区域军事地理环境分析、战争准备和实施作战行动等提供地理依据。主要分支学科有:

  1. 国家军事地理学 研究国家的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探索国家地理环境对战争和军事活动的影响与军事上认识和运用国家地理条件的规律。为研究国防战略,评估国家的战略地位、综合国力和支持战争的能力,进行武装力量和国防建设等提供地理依据。
  2. 战区军事地理学 研究既定或预设作战区域军事行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根据军事战略方针,综合分析战区军事地理环境对军事斗争准备和作战、训练的利弊影响。为战略和战役指挥员实施战区战略、选定战役方向、规划战场建设和指挥作战、训练等提供地理依据。
  3. 边疆军事地理学 研究边疆军事行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探索国家边疆地理环境对战争和军事活动的影响,评估边疆地区的战略地位、综合实力和支持战争的潜力等。为国家军事指挥部门制定边疆战略方针、规划边疆战场、拟制作战方案、指导军事训练与实施作战行动提供地理依据与保障。另外还有研究军事行动与海洋地理环境的海洋军事地理学等。

  一个地区的军事地理研究通常包括下列内容:

  1. 地理形势:包括地区组成,地理位置和范围,面积,陆、海疆界及其与周围地区的关系,地理特征,以及在政治和军事斗争中的地位等。
  2. 自然地理条件:主要包括地貌、水文、气候、地质、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军事行动的影响等。
  3. 社会状况:包括社会制度、阶级关系、对内对外政策、民族、宗教和人口状况、地方病流行情况等及其对军事活动的影响。
  4. 经济条件:包括工农业生产状况和布局、国民经济结构、生产总值和人均产值、战略资源等及其保障和支持战争的能力。
  5. 交通运输: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线和管道的分布及其运输能力,交通枢纽、港口、机场等的分布和设施,通信设施的分布和保障能力。
  6. 重要城镇、军事基地、要塞、岛屿、关隘等的分布和地理特征及其军事设施。
  7. 军事力量:包括武装力量的组成、装备、数量以及兵力和兵器配置等。
  8. 历史战例:指本地区军事斗争的历史状况及运用地理条件的借鉴。
  9. 评价:主要是有关本地区地理环境对军事行动可能产生的利弊影响和应采取的措施等。

  某地区的军事地理研究成果,通常有军事地理志、兵要地志、军事地理图、军事地理图集、军事地理声像资料、军事地理信息系统等。

研究特点

  军事地理学具有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军事科学的属性,其最根本的特点是区域性。处在不同的纬度地带、不同的垂直高度带以及不同海、陆位置关系的地区,其地理要素的特点不同,表现为区域差异。军事地理学注重研究区域差异对军事活动的影响,特别注重研究区域地理环境的各地理要素的不同特征,综合分析和评估其对军事活动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

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以及世界战略格局的演变和海洋与外层空间战略地位的提高,军事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将向世界范围的战略地理、海洋军事地理和空间军事环境扩展,并将进一步扩充人文地理环境、大气物理和地球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