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工程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事工程学汉语拼音jūn shì gōng chéng xué),(military engineering),研究国防工程建设、工程保障、军事工程技术等理论与实践的学科。内容主要有:国防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和原则,各种国防工程的战术技术要求;永久性阵地工程、大型指挥所、军港、军用机场、导弹基地、后方基地、通信工程设施、国防公路等的工程设计、构筑和维护;各种战役战斗工程保障的特点、任务、组织实施原则和方法,工程兵和军事工程技术的运用;筑城、障碍物、爆破、军用道路、军用桥梁、渡河、工程伪装、野战给水工程、军用水中工程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工程装备的设计与发展等。此外还涉及到工程兵的组织体制和编制问题,有些国家还包括铁路工程保障、军队的动力(能源)供应、营房生活设施及其他公用设施的设计与构筑、地形测绘和大地测量等内容。

  军事工程学源于军事工程的实践。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战争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进步,战争规模的扩大,军事技术和战术的发展,以及军队作战行动对军事工程的要求日益提高,在军事科学中逐步形成了独立的学科棗军事工程学。

  14世纪以前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兵书和其他著作中,就已有关于防御和进攻方面的军事工程理论与实践活动的记述。到了宋代,城池修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除创造了城墙、马面筑城体系外,陈规在抗金兵作战中,还提出了构筑多道墙壕、加大纵深的城池设防理论,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古代的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一些国家也有悠久的筑城历史。公元前3世纪,罗马人在作战中已广泛采用了野战筑城。在渡河的工程措施方面,中国早在周穆王时就出现了堤梁式军用桥梁。以后在唐代、宋代兵书中,记载了有关前朝军队架设各种桥梁渡河、越壕的实践活动及有关技术方面的内容。在中亚和欧洲的古代也有这方面的历史。军用道路在中国出现得比较早,如战国时期军队利用午道作为军用道路。秦始皇为出巡所构筑的许多驰道,后来主要是供军用。在此同期的欧洲,罗马军队也构筑过大量的军用道路。随着火药的发明和在军事上的应用,使军事工程学增加了新的研究内容。中国在宋咸平三年(1000),神卫水军队长唐福研制成功利用火药布撒铁蒺藜的蒺藜火球,用以构成障碍。约在12世纪末~13世纪初,金人在陶火罐的基础上发明了震天雷。

  15~19世纪 这个时期,中国军队作战仍处在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期,城池筑城体系继续存在并有所发展,到明末清初时达到了较完善的程度。在欧洲,随着火炮的出现及其威力不断增大,筑城的形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城墙-城塔体系开始逐步向炮台式要塞筑城体系演变(见筑城)。从16世纪末开始,意大利、荷兰和法、德等国的一些军事工程师提出了新的筑城体系以及构筑要塞(工事)与围攻要塞工程措施的理论,撰写了大量有关筑城的著作。19世纪下半叶,由于线膛炮的大量使用,从散兵壕发展起来的、由掩体和掩蔽工事所组成的连绵的野战防御阵地体系,在一些战争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个时期,军事工程学的其他方面也有发展。中国自明代初期即开始将火药用于研制地雷,至迟到16世纪中叶,中国已经有了触发地雷。随着中国火药的西传,从15世纪开始,欧洲一些国家和土耳其人也将火药用于军事爆破主要是攻城时对城墙实施坑道爆破。硝化棉和雷管研制成功后,爆破技术和理论在欧洲得到较快发展。16世纪以后,欧洲一些国家的军队中出现了架桥、筑路专业队;17世纪法国出现了工程兵,装备了制式舟桥器材。19世纪末,随着军队和武器装备的发展,野战给水和修建舰艇驻泊点等问题,也被列为军事工程学研究的内容。

  20世纪初~30年代末 这个时期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的20年,军事工程学发展较快,一些国家主要研究了在国境线和防御地区建立筑垒配系,突破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地带和防线的工程措施,军队在大纵深的战役地幅机动作战的工程保障,对付地面、空中侦察的伪装技术,以及构筑机场等问题。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许多欧洲国家致力于国防工程建设,如法国建成了马奇诺防线,芬兰建成了曼纳海姆防线,德国建成了齐格菲防线,还有一些欧洲和亚洲国家也在国境线上构筑了工事,建立了筑垒配系,从而促使永备筑城迅速发展。

  20世纪30年代末~50年代初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朝鲜战争期间,各参战国的工程兵得到很大发展,军事工程学也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特别是战役、战斗工程保障的理论与实践成就最大。在中国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在敌后游击战争中,创造性地运用地雷和地道,结合大规模的破坏作业,开展地雷战、地道战和破袭战,粉碎了日伪军频繁的“扫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解决了在劣势装备条件下组织实施不同类型战役、战斗的工程保障问题。在抗美援朝作战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创造了以坑道工事为骨干的支撑点式的防御阵地体系和步兵反坦克网状阵地,并经受了战争的考验。

  20世纪50年代以后 新的工程技术被广泛而迅速地应用于国防工程建设和工程保障的实践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从50年代初期开始,逐步建设和完善了海防、边防工程和其他国防工程建设,形成了以总结自己经验为主的军事工程学术体系,并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许多国家也重视加强国防工程建设,构筑了大量的地下防护工程,包括现代化的核防护工程,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永备筑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通过战备、训练和演习,结合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历次局部战争工程保障的经验,开展学术研究,全面地推动了军事工程学术和军事工程技术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军事工程学将继续围绕战时军队机动、反机动和提高生存力的问题,进行军事工程学术和军事工程技术的理论探讨及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