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海洋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军事海洋学汉语拼音:Junshi Haiyangxue;英语:Military Oceanography),研究和利用海洋自然规律,为海上军事行动提供科学依据和实施海洋保障的科学。是在海洋科学军事科学基础上结合发展起来的研究领域。军事海洋学同海洋学的各分支学科,以及气象学地理学测量学制图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并需要应用电子技术遥感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人造卫星等新兴科学技术为其服务。

简史

  历史上很早就有利用海洋现象来达到某种军事目的的例子。如1661年中国郑成功的军队利用涨潮在台湾岛登陆。19世纪中期,美国海军上尉M.F.莫里利用航海日志中的气象资料和水文资料编制气象图、海流图、水深图,开始了用科学方法指导舰船航行。他于1855年发表的《海洋自然地理学》是最早较系统地记述海洋军事利用的文献。军事目的是近代海洋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之一。从潜水艇出现并用于军事活动之后,由于潜艇战反潜战的需要,海军加强了对海洋环境,特别是水下环境的研究,开始萌生军事海洋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于1946年成立了海军研究署,1959年制定了《海军海洋学10年规划》,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军事海洋学规划。随着海军舰艇的大型化,海军航空兵导弹核潜艇的出现,使现代海军的活动范围在垂直方向上扩大到了海洋上空、海面直至海底;在水平方向上遍及全球,包括两极水域在内的所有海域。战争也从传统的单兵种作战,转化为陆海空天地一体、前方后方一体、攻防一体的联合作战。当前不仅美国、日本、欧共体、俄罗斯等海洋强国,不断强化或更新本国管辖海域的海洋环境监测和信息服务保障系统,而且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各沿海国家都在积极发展现代海洋高新技术建设,从空间、水面、水下对海洋环境进行立体监测,加强海洋水文气象保障,维护国家安全和权益。

研究内容

  军事海洋学研究的问题范围很广,归纳起来有4个方面:前期海洋学环境调查、海洋工程技术、海洋通信技术和综合海洋环境保障。

  前期海洋环境调查 利用各种海洋观测仪器、设备和实验手段获取海洋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方面的数据资料,并采用统计分析、数值模拟、实验室或现场试验方法,研究海洋环境要素的分布变化规律,进而研究如何把这种规律应用于舰艇航行作战、工程施工、武器装备设计使用、后勤保障服务之中。观测的范围已从早期的海洋地理学、海道测量学、海洋气象学扩展到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海底及海底深部的地质构造、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环境(海洋污染生物、发光生物和藻类,海水的腐蚀性等)、海–气相互作用、大洋动力学海洋医学等领域。特别是全天候、高精度、无需维修的自动观测传感器,长期观测海面气象、海水温度、盐度、波浪、潮流及海底地形等要素。

  海洋工程技术 除研制用于军事目的的海洋观测仪器、技术装备外,重点研究深潜技术、防腐技术、大型物体打捞技术、水下施工技术等。特别是发展能从事调查及收集资料的遥控潜水器,能在300米以内水域作业。

  海洋声学技术 军事海洋学研究海洋声学,包括海洋声学特性、声学器材;特别是发展水下超声波显像技术,能够精确测量海底地形及水下图像观测;利用低频声波远距离传播,能够经常连续观测广阔区域海洋现象。

  综合海洋环境保障 包括海洋资料实时传输、海洋现场制图和高效、准确的海洋环境预报。其中收集和分析用先进技术获得的高空气象资料和海洋资料进行海洋环境预报至关重要。包括海上天气预报,透明度预报,海水温度、盐度预报,密度跃层预报,波浪预报,潮汐、潮流预报,海冰预报,海雾预报,反潜战环境预报,最佳航线预报,海洋声学器材作用距离的预报等。

  服务的对象也复杂,包括水面舰艇(大至航空母舰,小至鱼雷快艇)、水下潜艇(潜航、探测、警戒、追踪),飞机及其舰载、机载武器,登陆、布雷、海上救捞等;时间跨度大,短者要求提供只有几小时的超短期预报、长者可达10天左右的中期预报、30天的月预报甚至更长时间的预报;空间范围广,从水面、水下到岸上、空中,直至外层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