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通信卫星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军用通信卫星( military communications satellite ),用于军事通信的卫星。分为战略通信卫星和战术通信卫星。前者一般为固定军用通信卫星;后者一般为移动军用通信卫星,用于军用飞机、舰船和车辆乃至单人背负或手持终端的机动通信。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通信卫星和战术通信卫星的区分已不明显。军用通信卫星具有抗干扰性好、机动灵活性大、可靠性高、生存力强等显著特点。这些特点是靠选择不同通信体制、调整发射功率和接收灵敏度、改变天线波束宽窄和指向、实行星上信号处理(包括跳频、解调等)和交叉组合连接、强化遥控指令系统和采用核电源等技术来达到的。通信的保密性主要是靠地面通信终端设备对信息作特殊处理来保证。

1958年12月美国空军发射第一颗军用试验通信卫星“斯科尔”号。此后,陆续发射了许多试验的和实用的军用通信卫星,主要有“国防通信卫星”、“战术通信卫星”、“舰队通信卫星”,实现了美国全球战略和战术通信。

苏联用于军用的通信卫星有混编在“宇宙”号卫星系列中轨道较低的通信卫星,大椭圆轨道的“闪电”号通信卫星以及地球静止轨道的“虹”号、“荧光屏”号和“地平线”号等通信卫星。英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分别拥有“天网”号和“纳托”号等军用通信卫星。

军用通信卫星正向更高频段(上、下行为44/20吉赫)方向发展。选择更高的频率可使收发波束变窄,实现跳频范围大,减少被窃听和受干扰的可能,也可使地面天线等设备小型化,使通信终端具有更好的机动性。通过电子、机械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控制波束的形状、大小和方向,可进一步提高通信的灵活性和抗干扰能力,尤其是采用可控零点指向的相控阵天线后能切断来自覆盖区内任何点的干扰信号。采取防电磁脉冲和核辐射的保护措施,可提高卫星在直接攻击和核爆炸情况下的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