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地图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农业地图(agricultural map),以表示农业生产条件、分布、发展和规划等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地图。大比例尺的农业地图用于管理农业生产、实施和规划农田基本建设、资源调查和开垦荒地等方面。中小比例尺的农业地图用于科学研究、教学和一般参考。

发展简史

农业地图历史悠久。20世纪开始,农业地图编制得到大规模的发展。较著名的农业地图和农业地图集有美国的《世界农业地理图集》(1917)、瑞士的《世界栽培植物地图集》(1951)、美国的《世界农业资源地图集》(1954)、苏联的《苏联农业地图集》(1960)、意大利出版的国际农业经济学家协会主编的《世界农业地图集》(1969)等。英国的土地利用图、民主德国的农业用地土壤鉴定图和美国的农业自然条件图都具有一定代表性。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编制了荒地资源勘测和农场土地规划图。50年代末广泛开展了县级农业地图编制。1963年以后,随着全国农业区划等工作的开展,编制了一些省、地、县的成套农业地图、农业区划地图或农田样板地图。《全国农业生产特征与农作物分布分析图集》(1964)、《江苏省农业地图集》(1966)、《北京市农业地图集》(1977)和《吴县农业自然资源地图集》(1981)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大型的综合性的中国国家农业地图集即将出版。

类型

农作物结构图

根据内容通常分为农业生产条件地图和农业经济地图两大类,具体包括:①农业自然条件和资源地图,主要反映与农业有关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如农业地貌、农业气候、农业水文、农业土壤、土地类型、土地资源、农业植被、农业病虫害等;②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地图,主要反映农业劳动力资源、农业技术装备等内容,如农业人口、农业劳动力、水利工程、农业机械化、农村用电、化肥、农药、水陆交通条件、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等;③农业生产分布和水平地图,又称部门农业地图,主要反映农业生产各部门的分布和特征,如农业部门结构(见图)、种植制度、各种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作物或牲畜构成、森林分布、牲畜分布、渔业分布、农产品加工、农业劳动生产率等;④农业总图,主要反映农业总的情况,如农业地域类型、综合农业区划、农业发展规划、综合农业图等。

根据不同的需要,农业地图可以是单幅的、成套的,也可以按照统一设计体例编辑成农业地图集,如农业资源地图集、农作物分布地图集、农业区划地图集及综合农业地图集。

编图方法

根据地图内容、用途、比例尺及制图资料的性质而有所区别,通常分为野外制图和室内编图两种方法。野外制图一般是以大比例尺地形图为基础,根据实地测量、野外调查、航空像片调绘取得的资料编制,如农田建设、农业土壤分布、土地利用等地图。中小比例尺的农业地图主要是在室内利用地图资料、遥感资料、统计资料和文字资料来编制,如农业部门结构、农业区划、作物的播种面积和产量等地图。目前,利用遥感资料进行图像自动识别、分类和制图以及利用计算机辅助编制多种农业地图都已取得很大的进展。

在编制农业地图时,选择什么表示方法主要取决于农业要素本身分布的特征。凡是定点分布的要素(如乡镇、农场等),通常用符号法表示。底色法用来表示农业自然要素的分类、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划等内容。范围法表示分散的、不连续分布的农业要素,如作物、牲畜、荒地等。等值线适用于各种农业气候要素。农产品的运输路线和方向可用动线法表示。反映农业生产分布和水平常用分级统计图法、点值法和图形统计图法。同一幅地图上往往运用多种表示方法来显示多种要素的相互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