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农村社会学(rural sociology),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农村社会行为、社会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社会规范和传统、社会组织、社会变迁和发展过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农村社会学最早起源于美国,与社会学研究获得社会认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着直接的关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学在美国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同时美国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农村面临着经济衰退、农民生活贫困化的困境。一些美国社会学家开始研究农村和农民问题,大学里开设了农村社会学课程,政府也成立了研究农村问题的机构,对农村社会经济进行了大量调查,为农村社会学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调查资料和素材,并为农村社会学和农业经济学研究提供政府资助。一般来说,1894年C.R.亨德森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开设的“美国乡村生活的社会环境”课程,被视为农村社会学的开端。1935年美国专门创立了《农村社会学》刊物,1937年美国社会学学会成立农村社会学学会。这些都标志着农村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完成了制度化过程,进入一个规范的学科研究和发展过程。

20世纪初,农村社会学传入中国,获得了非常快的发展。不但出版了一些农村社会学教材,还发表了一批很具深度、至今还影响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实地调查和研究成果。1924年顾复编写和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农村社会学》,随后杨开道的《农村社会学》(1929)、冯和法的《农村社会学大纲》(1929)以及言心哲的《农村社会学概论》(1934)相继出版。同时,一批实地调查研究成果问世,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美国社会学家D.H.库尔普的《华南乡村生活》、毛泽东等人发表的一系列农村调查报告(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和《乡土中国》、李景汉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等。陈翰笙主持创建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并于1934年创办了《中国农村》刊物。这一时期的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涉及农村地理、农村人口、农村经济活动、农村生活方式、农村社区、农村社会结构、农村风俗、农村教育、农村宗教、农村阶层、农民运动等,内容非常多;另一个特点是研究与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应用性非常强。   

1979年社会学恢复以后,农村社会学研究开始空前地活跃起来。1986年华中农业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社会学专业,1988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组建了农村社会学研究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小城镇研究、农村社会分层研究、农村村落研究、村民自治研究、农村流动人口研究、乡镇企业研究、乡村民间组织研究、农村家庭研究等。

农村社会学有着广泛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主要包括:①农村社会行为研究,主要探讨社会行为的主体、内容、特点、规范、发生机制以及社会影响。②农村社会关系研究,包括对家庭关系、家族关系、人际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等的研究。③农村社会结构研究,主要探讨农村组织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家庭结构、职业结构、居住结构等。④农村社区研究,包括对村落、小城镇、社区布局、社区体系、区位人文等的研究。⑤农村社会变迁研究,包括对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等的研究。⑥农村社会问题研究,如对“三农”问题、社会冲突和紧张、社会犯罪、环境污染、养老问题、贫困问题等进行研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有社会参与和观察法、个案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还可以借用其他学科的一些研究方法,如历史学研究方法、人类学研究方法和经济学研究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