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结构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农村社区结构(structure of rural community),农村社区各要素内部、整体和要素、要素和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农村社区的构成要素包括区位、社会群体、经济、文化等,各种要素内部形成一定的组合关系。

区位结构

主要包括:①一定农村社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如经纬度,与邻近都市和交通干线的距离及其地势、地貌等。②自然资源的分布与生态环境的构成。③与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相联系的一定农村社区的空间布局。如各种产业部门、居民住宅、生活服务中心、文化教育卫生设施、集镇、道路等的布局。

人口结构

包括人口的性别、年龄、职业、素质等结构。在一个大的农村社区中,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一般是比较均衡的。但在某些特殊类型的农村社区中,性别、年龄结构具有同质化的特点,如矿业村内的男性或青年的比重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商品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人口逐步向非农业转移,农村人口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如出现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从事农业的人口比重下降,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等。

社会群体结构

农村社区的初级群体主要是家庭、邻里、同龄群体等。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农村家庭结构逐步向核心家庭转变。农村次级社会群体即农村的各种组织,按性质划分有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和文化组织等。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各种组织也有向复杂的科层制(见官僚制)转变的趋势。

经济结构

主要包括生产力结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在生产力各要素之间,有不同的劳动熟练程度和技能的劳动者、不同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不同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不同的劳动工具的组合等形成的一定层次的生产力结构。与生产力结构相联系的有不同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如因自然资源、社区环境、劳动者素质的不同,形成了农、林、牧、副、渔之间的不同的比例关系与结合状况。

文化结构

主要指各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构架方式。农村社区的文化结构方式一方面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或者说是更主要的方面,更受本地居民的构成素质的影响。传统的农村社区,社会流动较少,居民的同质性较强,有着大体相同的语言、风俗习惯、生活信仰、价值观、道德观与生活方式等。在不同的农村社区之间居民的素质构成不同,社区文化的结构也不同,从而表现出明显的文化差异。

农村社区除了各要素内部的组合关系外,还有整体与要素、各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例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国土的综合整治;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增殖与物质资料生产之间按比例地协调发展,或用移民等方法达到不同地区间人口的相对均衡分布;进行技术、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地分配利用,使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协调平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