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积扇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冲积平原:冲积扇
巨型冲积扇
微型冲积扇

  冲积扇汉语拼音:Chongjishan;英语:Alluvial Fan),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冲积平原的一部分,规模大小不等,从数百平方米至数百平方千米。广义的冲积扇包括在干旱区或半干旱区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即洪积扇;狭义的冲积扇仅指湿润区较长大河流出山口处的扇状堆积体,不包括洪积扇。

  山地河流流过山麓后,因为坡度变缓,流速降低,河道变宽,河水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使河床抬高,因此河流不断地变迁改道,或分成多股水流,形成一个延伸很广,坡度较缓的台地,外形如同折扇,故名为冲积扇。冲积扇从顶端到边缘,地面缓慢降低,坡度逐渐变小,堆积物逐渐变细,如果是发生在峡谷通往平原的出口,会形成冲积扇平原,冲积物经过风化,逐渐发育成冲积土土壤的肥力较高。

特征

  冲积扇沿着半径方向,可分为顶坡段、前缘段和两者之间的过渡段。从扇顶到扇缘,地面逐渐降低,坡度逐渐变小,堆积物由粗到细,分选性逐渐变好。一般说,冲积扇的大小与河流长度大体呈正比。

形成过程

  在不同的气候区有不同的形成过程:

  1. 湿润区。降水频率大,水量丰沛,水流比较稳定,因此出山口河流形成的冲积扇规模大,组成物质分选较好,砾石磨圆度较高,扇面上分流和网流十分发达。扇面物质在湿热气候作用下,土质呈现红壤化。
  2. 半湿润区。出山口河流在山前多发育大面积的冲积扇。如中国华北平原西部山前的黄河、漳河、滹沱河和永定河等冲积扇,表面形态扁平,坡度较小,形成广阔的冲积扇平原。扇面上废弃的古河床高地和河间洼地呈指状分布,波状起伏的微地貌特点十分明显。
  3. 干旱区。降雨量极少,暂时性洪流在山麓谷口处形成洪积扇。组成洪积扇的泥沙石块,颗粒粗大,磨圆度差,层理不明显,透水性强,扇面网状水系发育不显著。在山前断裂活动的盆地,洪积扇具有很大的沉积厚度,紧靠山前部分通常厚度达数百米。洪积扇从顶部到扇缘的高差也可达数百米。一系列洪积扇互相联结则形成洪积平原,又称山麓洪积平原。

  冲积扇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而产生变形,大体有3种情况:

  1. 当山地不断抬升、山前平原相对下降时,在老扇形体上叠加新扇形体,形成上叠式扇形体,如黄河冲积扇。
  2. 当山地上升的规模和幅度都较大时,老扇形体随之抬升,在下方发育新扇形体,新老扇形体连接,呈现串珠状,如甘肃河西走廊的洪积扇。
  3. 当山地前缘存在不等量升降的新构造运动时,新扇形体向相对下降的一侧移动,促使新老扇形体并列,且向一侧偏转,造成不对称的形态,如滹沱河、永定河冲积扇。

发育周期

  通常与扇面的几何形态有密切关系。根据无量纲方法量计,发现黄河不同时期的冲积扇,无论来沙多少或发育时间的长短,当扇体纵轴a(平行河床的最大长度)与横轴b(垂直于河床的最大长度)二者的比值(a/b)达到0.94左右、扇顶圆心角介于95°~100°时,原冲积扇的塑造过程终止,开始新冲积扇的发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