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三经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净土三经:《阿弥陀经》(残片,唐)

  净土三经汉语拼音:Jingtu san jing;),有关阿弥陀佛及其极乐净土的3部大乘经典,中国日本净土宗的本据。此三经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分别又称《大经》、《观经》、《小经》。

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汉译最早。传说此经曾有12种译本,足见其在佛教中的地位重要。现存的异译本有东汉支娄迦谶《无量清净平等觉经》3卷、曹魏嘉平四年(252)即译出康僧铠本2卷、三国时支谦的《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2卷、唐菩提流支《大宝积经》第五会《无量寿如来会》2卷、宋法贤译《大乘无量寿庄严经》3卷。据说此经还有7个已经佚亡的译本。它们是:后汉安世高译《无量寿经》2卷、曹魏帛延的《无量清净平等觉经》2卷、西晋竺法护的《无量寿经》2卷、东晋竺法力的《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1卷、南朝宋佛陀跋陀罗的《新无量寿经》2卷、刘宋宝云的《新无量寿经》2卷、刘宋昙摩蜜多的《新无量寿经》2卷。现今通行的是三国曹魏时康僧铠的2卷本《无量寿经》。大致说阿弥陀佛在过去世中所发的48个大愿、他成佛后所在净土国中的极乐殊胜,以及众生往生其土的高下不同途径。

  据此经说,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应阿难所请,为说过去世自在王佛在世时,曾宣说其国土庄严洁净,极乐无比,有一国王闻佛说法,遂出家为僧,名为法藏。于自在王佛前发无上菩提心及四十八大愿,称:“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由于他摄持净土、救护众生,经无量劫,得成无量寿佛。其国土名为“安乐”。国中一切宫殿楼阁、讲堂精舍、树木水池都用七宝装饰,微妙庄严;国中一切人众,智慧聪明,尽享诸乐而无痛苦。国中一切菩萨都在一生补处,具足三十二相,智慧圆满、神通无碍,唯以大势至和观世音二位菩萨为上首。此经下卷,专说往生西方的3种众生形态:上辈、中辈与下辈。

  此经在印度即受重视。世亲曾为其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传入中国后,影响更大。东晋时有竺法旷因专心诵持此经,“有众则讲,无众则诵”。后慧远于庐山创立白莲社,专弘净土法门。东魏时有昙鸾作《往生论注》,立难行与易行二道,专弘此经。此经随净土一宗传入朝鲜与日本,一直在东亚地区备受推崇。

观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经》有两种译本,今仅存刘宋时疆良耶舍的译本。此经一本《无量寿经》基本思想,借释迦牟尼佛应韦希提夫人请法为由,在频婆娑罗王宫中说出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修行法。此法有三福十六观。所谓三福则为世福、戒福与行福。世福指修行世间善法,即孝敬亲长师友、戒杀并行十善;戒福指受持三戒、守诸威仪;行福指发菩提心、修行大乘。此经以修三种福为往生净土的基本条件。进一步则应修习十六观,即:日想观、水想观、宝树观、宝池观、华座观、像观、真身观、观音观、势至观、普观、杂想观、上辈生想观、中辈生想观、下辈生想观。为达妙好的西方阿弥陀佛国,必须行观想念佛的十六次第,此即十六观法。经中还许诺了九品往生的修行果报。

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曾有过3种译本:一是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译出的《佛说阿弥陀经》1卷;二译则为刘宋孝建年间(454~456)求那跋陀罗所译《佛说小无量寿经》。在梵文中,阿弥陀的意思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此经与《无量寿经》相比较,内容虽一致,但篇幅较小,故称“小经”。二译的本子今已不存。第三种译本则由唐玄奘于永徽元年(650)译出,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译本较罗什译本晚出200年,求那跋陀罗本久不存世,故广为流传的是鸠摩罗什译本。此经内容分两部,一说西方世界的庄严殊胜,一劝众生发心往生极乐净土。据此经记载,佛在祇树给孤独园(祇园精会),向长老舍利弗等宣说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诸种功德,其功德与《无量寿经》等同。它坚持说,众生只要一心念佛,死后就可以往生西方,受诸快乐。此经又说,释迦牟尼佛说此经时,六方诸佛各出广长舌相,以证明佛祖所说真实不虚,一心念佛者一定可以得到佛的护持,死后也一定可以往生净土。

  净土法门中有称名念佛与观想念佛两种修持法。《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主张称名念佛;《观无量寿经》则属观想念佛法门。隋唐以来的佛教大师们,如地论宗慧远、天台宗智、三论宗吉藏、净土宗善导、法相宗怀感、华严宗澄观、律宗元照等都对于观想念佛尤加尊重,专门有所讲解,最终形成了中国净土宗内的深远传统。但是相对而言,称名念佛简便易行,对于文化层次并不高的世俗大众,称名念佛更易实行,在净土佛教逐步流行与传播的过程中,称名念佛的地位越来越高,成为净土法门的主流。不过,《观无量寿经》的观想念佛仍然是修持的法门,并得以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