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凡高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梵高作品:红色的葡萄园
梵高作品:星夜
梵高作品:食土豆者
梵高作品:《向日葵》,布面油画,91cm×72cm,1888,慕尼黑美术馆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画家,属后印象派。出生于荷兰乡村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和《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的艺术作品的行列。他在艺术创作中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为了表现情感而改变所描绘物象的真实色彩、透视、形体和比例。梵高的艺术风格非常超前,他作品中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梵高充满幻想、爱走极端,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和失败,最后他投身于绘画,决心“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1890年7月29日在法国瓦兹河畔因患精神病自杀身死。

  1861年梵高开始受教育,在学习语言包括法语、德语及英语表现不错,但在1868年3月中断学业,并在1869年7月在国际艺术品交易商公司见习。经历了短暂的教职生涯后,他成为传教士,向贫困的采矿工人传教。直到大约27岁时,梵高才开始了他的画家生涯;然而,在他生前的最后十年间,却创作了超过二千幅画,包括约900幅油画与1100幅素描。他充满幻想、爱走极端,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和失败,最后他投身于绘画,决心“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

  1883年–1885年,梵高一直呆在纽南。1885年,创作了他第一幅主要的作品《吃马铃薯的人》。这一年文森特也创作了数组静物画,《草帽与烟斗的静物画》,以及另一幅同时期的画作《砂锅与木屐的静物画》,都充分表现了梵高画技的熟练非凡。二幅画皆展露了平稳、严密的笔触与色彩细致变化的特色。在纽南的期间,梵高的常用的色系是昏暗的大地色调,尤其喜爱深褐色,但却不见任何在他后来的知名画作中,鲜明生动画风的发展痕迹。

  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而当他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的时候,则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在阿尔,梵高想要组织一个画家社团,高更应邀前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随后梵高的左耳于圣诞节左右被割去一大半。普遍认为,梵高由于与好友高更发生争执,高更愤怒之下离他而去。梵高因情绪激动而导致精神失常,挥刀割掉自己的左耳。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梵高早年因学习传统绘画技法,画面色彩并不明快,后来受新艺术流派影响以及个人气质使然,画面变得色彩强烈,色调明亮。后受到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的探索、自由地抒发内心感情的风格,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追求画面的平面感、装饰性和寓意性。他曾说:“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有力地表现我自己”,他并不关注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注重表现对事物的感受。为了能更充分地表现内在的情感,梵高探索出一种所谓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他认为:“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激情。”在他画中,浓重响亮的色彩对比往往达到极限。而他那富于激情的旋转、跃动的笔触,则使他的麦田、柏树、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震撼观者的心灵。如其传世名作《向日葵》,画面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同时他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

  梵高对西方20世纪的艺术影响深远,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主义等,都从他的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自由抒发内心感情、意识和把握形式的相对独立价值、在油画创作中吸收和撷取东方绘画因素等方面,得到启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绘画流派。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