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 王昌龄诗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9年11月3日 (日) 05:39小毛球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小学生诵读 唐诗一百首》目录

出 塞

王昌龄

qín shí míng yuè hàn shí guān 
秦 时 明 月 汉 时 关,

wàn lǐ cháng zhēng rén wèi hái  
万 里 长 征 人 未 还。

dàn shǐ lóng chéng fēi jiàng zài 
但 使 龙 城 飞 将 在,

bú jiào hú mǎ dù yīn shān 
不 教 胡 马 度 阴 山。



逐句释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依旧是秦代的明月(照耀)和汉代的边关,而万里出征(守边御敌)的将士没有回来。
  秦:周朝国名(前770—前221年)。战国七雄之一。在今甘肃、陕西一带。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建都咸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6年为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所灭。
  汉:朝代名(前202—220年)。刘邦灭秦后建立。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关:古代在交通险要或边境出入的地方设置的守卫处所。
  长征:长途出征。
  还:回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临时用图)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当年(奇袭或守卫)龙城的飞将如今还在,绝不让胡人的军队度过阴山。
  但使:倘若,假如。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与“龙”同)城,斩首虏数百。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的“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每次匈奴重点进攻,汉朝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
  不教:不叫,不让。
  胡马:指胡人的军队。胡: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
  度:越过。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在古代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临时用图)

写作背景:

《出塞》是一首边塞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出塞二首》中的第一首,为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

《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

组诗的第二首,《全唐诗》同时也被录入李白诗作下,作《从军行》或《军行》。 但《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没有《军行》一首。历来对此诗真实作者存有不同意见。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时”和“汉时”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面对这样的景象,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将士,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将士。“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于是在第三、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这首诗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拓展阅读:

《出塞二首》

王昌龄

其 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 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7年),唐朝诗人。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补秘书郎。二十二年(734年)中博学鸿词科,授汜水县尉。二十七年,被贬岭南,途经襄阳孟浩然有诗相送;经岳阳,有诗送李白。次年回长安,又出为江宁县丞。数年后贬为龙标县尉。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安史乱起,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诗生前已负盛名。王昌龄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適王之涣齐名。与李白及当时边塞诗派田园山水诗派的主要人物过往甚密,唱酬不断。曾到过西北边塞。殷璠《河岳英灵集》收24人诗作,其中王诗最多,并誉之为中兴高作。他擅长七言绝句,以之与李白并称,人称诗家天子、七绝圣手。王昌龄绝句长于抒情,善于心理刻画,能以典型的情景、精练的语言表现丰富的内涵,意味浑厚深长。现存王昌龄诗180多首,五七言绝句几乎占了一半。他的七言绝句以写边塞、从军为最有名,如《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意境开阔明朗,情调激越昂扬,文字洗练,音调铿锵。尤其后一首,深入浅出,寓意深沉,被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一些反映“边愁”的诗,也是悲凉慷慨,沉深含蓄,使人吟味无穷。另有一部分描写妇女寄怀友人的诗作。今存《王昌龄集》2卷,《王昌龄诗集》3卷,《全唐诗》编录其诗为4卷,收录其诗作170首。新、旧《唐书》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