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炎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前列腺炎(prostatitis),男性生殖器较为常见的炎症。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

  急性前列腺炎 可源于尿道炎,但其原发感染灶来自身体其他部位者并不少见。致病菌与感染途径有关。一般多继发于尿道感染,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多数为大肠杆菌。经血行感染者,致病菌来自皮肤、扁桃体、牙齿和呼吸道病变,以球菌为主,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临床表现为发病急骤,有发热、畏寒、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伴有会阴部疼痛,并向腰、下腹及大腿等处放射。炎症可刺激直肠,引起排便时剧痛和膨胀沉重感。常合并尿道、膀胱炎,出现尿频、尿急、排尿时灼痛和肉眼血尿,偶因膀胱颈部水肿、痉挛,发生排尿困难或尿潴留。有前列腺脓肿形成时,全身和局部症状更突出,脓肿可向尿道、直肠或会阴部溃破,脓液一旦排出,症状迅速缓解。

  除临床表现外,直肠指诊可触及肿胀、饱满的前列腺,压痛明显。有脓肿形成时,两侧腺叶不对称,可能有局限性波动。尿道分泌物可涂片染色镜检和做细菌培养。尿液镜检常见较多红细胞或成堆脓细胞。

  急性期病人宜卧床休息。切忌前列腺按摩,防止感染向附睾、睾丸扩散,或细菌进入血液引起菌血症。使用磺胺甲基异唑(SMZ)、甲氧苄氨嘧啶(TMP)或青霉素、氨基苄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辅以解痉、镇痛药和通便药,同时进行温水坐浴和透热电疗,一般能迅速控制症状。若症状未能缓解,经检查证实有前列腺脓肿,应经会阴或直肠切开引流。脓肿局限在腺体内,也可经尿道镜穿刺或用电切镜经尿道切开排脓。

  慢性前列腺炎 比急性前列腺炎多见。按病因分为细菌性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病两类。细菌性前列腺炎可因急性病变未彻底治疗转变为慢性,也可经尿道、血行、淋巴等途径蔓延或侵入腺体。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致病菌各家报告不一致,有的报告以革兰氏阴性细菌为主,另有报告多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前列腺病的病因不明,可能与病毒、结石、致敏原等有关,前列腺局部充血也是主要因素。性生活过多、性交中断、便秘、饮酒或吃刺激性食物,都可引起前列腺慢性充血。

  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与局部病变不一致。排尿异常有尿频、尿急、排尿不尽感,尿道灼热或刺痛。前列腺溢漏表现为排尿和大便终末时尿道口有白色分泌物滴出,病人常认为是精液排出,造成精神负担。前列腺触诊时轻按腺体极易排出稀薄的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不增多。前列腺痛表现为会阴部不适或疼痛,有的在腰骶部、耻骨上、腹股沟和精索等处疼痛和压痛,疼痛原因可能与炎症有关,但多数病人是尿道、前列腺肌肉受压刺激,或是盆底肌肉群的自发性张力增强和痉挛性收缩,也可能是神经性肌痛。此外,慢性前列腺炎可伴有阳萎、早泄、遗精、射精痛等性功能障碍,以及头昏、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神经症的症状。根据症状分析、直肠指检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

  慢性前列腺炎常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需使用中西医药物和其他辅助疗法进行综合治疗。只有脂溶性、碱性或与蛋白结合少的药物,才能在前列腺液内达到较高的浓度,如SMZ、TMP、氟嗪酸红霉素、强力霉素、卡那霉素、林可霉素等。中药常与上述抗菌药物结合使用,治则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局部治疗包括前列腺按摩,每周1~2次;温水坐浴,每天一次,前列腺区中波或短波透热电疗及抗菌药物游子导入。合并后尿道感染者可经尿道灌注10%弱蛋白银;通过尿道镜涂布10%硝酸银。有尿道狭窄者定期作尿道扩张,口服菠罗蛋白酶或肌注蛋白酶。对于久治不愈者,可以将抗生素经会阴注射至前列腺内或其周围,也可经皮穿刺或在阴囊作小切口,提出输精管,将抗生素经输精管直接注入精囊。慢性前列腺炎一般不采用手术治疗,但在合并前列腺结石,伴有膀胱颈部硬化、尿道嵴肥大的病人,用电切镜经尿道施行前列腺切除或膀胱颈部分切除,可取得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