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

  那剪不断,理还乱,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注释】
  剪:一作“翦”。
  离愁:指去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别是:一作“别有”。一般:一作“一番”。


【出处】

  五代·南唐·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词,全词: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背景】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词人李煜所作。相见欢:词牌名。这首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南唐灭亡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亡国离乡之痛。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李煜亡家败国,被囚禁待罪于汴京。他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

  关于这首词的作者,《花草粹编》引《古今词话》认为这首词为后蜀主孟昶所作,《十国春秋》也认为是孟昶作。《十国春秋》记载:“帝(指孟昶)好学为文,皆本于理。居恒谓李昊、徐光溥日:王衍浮薄,而好轻艳之辞。联不为也。”下注“按后主亦善辞,有《相见欢》词。”孟昶、李煜同称后主,这是产生争议的原因。《十国春秋》下注:“有《相见欢》词”,而并未引录词文。《全唐诗》卷八百八十九在李煜名后,列《相见欢》二首,先是“林花谢了春红”一首,后是“无言独上西楼”一首,而后蜀主孟昶名下,仅列《木兰花》一首。学术界对作者是李煜比较赞同。


【赏析】

  这首词的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作者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降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亡国离乡之痛。这首词乍一看来,似上阕写景,下阕言情,其实上下阕均为凄婉之情所笼罩。上阕情随景生,情景交融;下阕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情。百般写情,所以感人至深。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是说,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看去,只见梧桐树寂寞的孤立于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作者失国后,变成无人可对,无话可说。无人可对。“无言”二字活画出作者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作者内心深处隐喻的多少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西楼”见月,夜已深沉,孤影徘徊,其人之浓重愁情可见。举头望月,“月如钩”,在伤心人眼里,这缺月不也象征着人事的缺憾吗?再向深院看去,冷月清光照着梧桐疏影,寂寞庭院,重门深锁,多么清冷的环境啊。“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寂寞的,实非梧桐深院,寂寞的是人。“锁清秋”,锁的也不是“清秋”,锁的也是人。上阙写尽了作者的凄惋之情。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是说,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如乱麻的,正是亡国之痛。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不可名状的痛苦。六朝民歌中常用“丝”谐音思念的“思”。此词也是用丝缕来比喻愁思,他用“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形容愁思的纷繁和难以解开,仿佛使人看到离愁就像一团乱丝,盘绕纠缠着人,而无法摆脱。“别是一般滋味”也就是说不出一种什么滋味,亡国之君的滋味,实在是包尽人世间无可伦比的悲苦滋味。这首词特别为后世词家极口称道的,是它对“离愁”的描写。“离愁”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抽象的感情,作者把它写得很形象,写出其滋味,写出一种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确是千古妙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