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地理异常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化学地理异常(anomaly of chemical geography),在一定地区,由于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使地表一些化学元素流失或浓集、缺乏或过剩的现象。以环境背景值为标准,化学元素含量明显高于此值为元素浓集,明显低于此值为元素流失。以生物最适营养含量为标准,化学元素含量高于生物最适营养含量的上限(最大允许含量)而引起生物中毒为元素过剩,低于生物最适营养含量的下限而引起生物患缺乏病为元素缺乏。化学地理异常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特别是地理环境污染引起的化学地理异常。化学地理异常通常用数理统计和生物反应加以判断。

自然原因引起的化学地理异常称为自然化学地理异常或原生化学地理异常;人为原因引起的化学地理异常称为人为化学地理异常或次生化学地理异常。化学地理异常按自然要素可以分为岩石化学地理异常、大气化学地理异常、水化学地理异常、土壤化学地理异常、植物化学地理异常和动物化学地理异常等。由于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一种自然要素出现化学地理异常,往往同时引起其他自然要素的化学地理异常。例如,岩石化学地理异常的地区常常出现土壤、水、植物等的化学地理异常。

化学地理异常是在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和人文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按主导因素可以划分如下化学地理异常的成因类型:

① 蒸发浓缩成因类型。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蒸发浓缩作用,在地下水位高的地方,与生命有关的一些元素浓集于水土之中,形成元素过剩的化学地理异常。

② 矿床和矿化地层成因类型。近地表的矿床和矿化地层,经风化作用而形成元素富集的分散流和分散晕,形成元素过剩的化学地理异常。

③ 矿泉成因类型。有一些矿泉的有害元素含量高,污染泉口附近的水土,形成元素过剩的化学地理异常。

④ 生物积累成因类型。水土中某些元素(Se、Hg、Tl、Cd等)由于生物的富集作用而达到有毒水平,形成元素过剩的化学地理异常。

⑤ 湿润山岳成因类型。降水丰沛、岩石峋嶙的山岳丘陵,有利于水迁移能力强的元素(如I、F等)的淋溶流失,形成元素缺乏的化学地理异常。

⑥ 沼泽泥炭成因类型。沼泽泥炭发育的地区,水土还原性强,有机物的矿质化作用弱,一些生命元素(I、Cu、Co、F、B、Se)的迁移能力下降,生物有效态含量降低,形成元素缺乏的化学地理异常。

⑦ 沙土成因类型。由于沙土对水分和营养元素的保持能力差,营养元素容易淋溶流失,形成元素缺乏的化学地理异常。

⑧ 高海拔成因类型。高海拔地区(大于3000米)空气稀薄,氧气含量低。从低海拔地区来的人以及引进的家畜会发生空气缺氧所致的高山不适症和高山病。

⑨ 环境污染成因类型。工业废气、废水、废渣、农药等污染大气、水体、土壤,使植物、动物和人患污染病或造成潜在性危害,形成元素过剩的污染化学地理异常。

发现和评价化学地理异常是化学地理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化学地理异常对生物生存、人类健康产生有害影响,是农牧业生产的障碍因素。化学地理异常常是表生矿床的重要标志。研究化学地理异常规律,对于寻找表生矿床、保护生态平衡和拟定环境保护决策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