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千金陂(拼音:qiān jīn bēi),位于江西省抚州市抚河干流上,矗立于抚河与干港的分岔口,始建于唐朝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是长江中下游赣抚平原灌溉农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千金陂,被称为抚河上的“都江堰”, 千金陂灌溉工程,始建于唐朝咸通九年(公元868年), 是中国大规模砌石结构水利工程的典型, 是长江中游典型的具有灌溉、水运、排涝等多方面功能的独特水利工程体系, 也是抚州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综合性水利工程, 它自唐代开始不断扩建增修,至明代终成规模, 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千金陂
千金陂
千金陂
千金陂
千金陂

临川千金陂,位于抚州城东南,早在唐以前,抚河上游的汝水,流经城郊西七八里处,因崖多石阻,流速减缓而江面宽阔,形成一个小湖,叫瑶湖。瑶湖至孔家渡一带,地势平坦,土质疏松,一次春水暴涨,在瑶湖稍北地段冲开了一个决口,形成一条支港,经流两百多里,至萧公渡才汇进主流。当时百姓在州刺史的带领下,于支港端口筑华陂,华陂是千金陂的前身,由于当时生产力落后,以致工程屡废屡修。大历三年(768年),颜真卿任抚州刺史,他在原陂上继续加以督修,建土立陂,寻亦废塞。唐德宗贞元中,戴叔伦任抚州刺史(785-787年),在众多支港上筑了数十处堤坝节制水流,以利灌溉,其中最著名的是修建了冷泉陂,后屡毁屡修。咸通九年(868年),新任抚州刺史李某(名字不详,或说是李渤)聚集民工,在故基上横截汝水,南北筑陂125丈,于次年夏天竣工,史称千金陂。完工后,不仅“通舟楫之利,利于穷民”,而且“灌注原田,新旧共有百余顷,自兹田无荒者,民番力而开耕”。千金陂自唐至清共进行17次大的维修。2019年9月4日,千金陂入选第六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至今江西在全国19处中占了两处,居全国前列。

2019年9月4日,江西抚州千金陂被列入第六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其建成有利于稳定河道,防洪减速,并将抚河之水引入旁边的围灌区进行灌溉,实现因势利导生态治水。

概述

千金陂,位于抚河大桥东端上游1000米抚河与干港的分叉口处,它是一条用石块砌成的长坝,像一条巨龙卧在水中,用“龙身”挡水以抬高水位,减缓流速,将抚河水引入灌区,是古时抚州人民运用勤劳和智慧修建的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被称为抚州的“都江堰”,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千金陂全长1.1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重力式干砌石江河制导工程,它的建成保障了中洲围的灌溉引水,同时对抚河防洪、抚州城市水环境修复、水运保障发挥重要作用,现灌溉面积2.2万亩。

颜真卿在抚州刺史任上曾撰书《千金陂碑》志,记述了当年防洪筑堤的情况。明万历六年(1578年)千金陂修复后,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写下了赞美诗文《千金堤赋》,赞颂朝廷做了一件对民众具有意义的事情,并铸了一只犀牛放在河堤上,以镇蛟龙作乱。

现在看到的千金坡遗址,就是明万历年间所筑。对于千金陂,历代文人题咏甚多,留下了不少优美诗章。如清代文学家李来泰的《千金陂》诗云:“土塍已续华陂绩,渤海平原次第寻。冉冉溪光抱城珥,畇畇原野地流金。五峰云色频来往,万壑秋声自浅深。木叶桃花无恙否?灵山风雨亦潮音。”八大山人也作过一首七言古诗《千金陂》(见胡亦堂《梦川亭诗集》康熙戊午年刊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