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坪曲子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南坪小调琵琶弹唱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坪曲子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坪曲子

  南坪曲子,原名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当地人称“曲子”。是流行于川西北高原九寨沟县(原南坪县)一带汉族(含少数回族)民间自弹自唱的说唱艺术。

  “南坪曲子”主要是当地人民群众自娱性的演唱,在农村尤为盛行,是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山民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聚于庭前树下,或围坐火塘旁,弹起三根弦的琵琶,敲起瓷碟碰碗等引吭高歌,气氛十分热烈。

  在群众性演唱的基础上,曾经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艺人。以米老汉、白凤云、黄金文、王玉元为代表的老艺人在解放前后把“南坪曲子”推向了艺术的高峰。“南坪曲子”演唱形式非常自由,由一人至多人弹唱,另一些人伴奏帮腔均可。1953年开始传入内地,其“采花”曲目曾一度流行全国。六十年代起,成都、重庆、自贡等地的曲艺团队,以“南坪花调”为素材,创作和编演了一批弹唱节目,使“南坪曲子”的流布范围进一步扩大。八十年代著名歌唱家朱明瑛演唱“采花调”,《采花》再次流传全国。进入九十年代,在九寨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南坪小调多次登陆中央电视台,分别在中央台三频道、七频道、十二频道及音乐频道播出,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九寨民族民间文化真正走出了大山,走向了世界。 

  关于“南坪曲子”的起源,通过几代文艺工作者的潜心研究探索,初步确定其为清朝雍正、嘉庆年间,由甘肃人带来了“花调”,陕西人带来了“背工调”,在近两百年的衍移融流中,与川北等地民歌相结合,同时吸收当地藏族、回族、汉族的民间音乐质素,最终发展成今天四川曲艺音乐中的一个独立曲种。

  “南坪曲子”唱腔独特,语言朴实。大体上可分为单曲体和联曲体。背工调以叙事为主,花调以抒情见长,一刚一柔,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具有高亢粗犷中又见柔美的艺术风采。

  “南坪曲子”的演奏乐器琵琶也很特别,形状呈柳叶开,张弦三根,其中内弦同度,与外弦成五度关系,音高由演唱者自行决定,横抱琵琶,用拨子弹拨,颜色多见于朱红色,也可用本质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