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画像石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南阳画像石《二桃杀三士》
南阳画像石《跽坐赏乐》

南阳画像石(Relief Stone Sculptures in Nanyang),中国汉代墓室画像石。发现于河南省南阳市。经墓葬发掘及零散收集,已逾千块。

南阳画像石的艺术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①西汉中叶至王莽时期为形成期,墓室形制和构造主要为石料仿拟战国木椁墓。画像石在墓室中数量较少,分布的规定性不强。此期题材集中,主要有建筑、历史故事和天文图像。历史故事主要有二桃杀三士、聂政自屠、荆轲刺秦王、晏子见齐景公、范睢受袍等。②东汉光武帝至顺帝时为盛期。此期墓室的规模大,画像石数量多,大多安放在墓门、主室和耳室的门及过梁上。早期画像内容中的历史故事逐渐消失,以杂技、乐舞、宴飨等为主要内容。在墓门和立柱上,常见执盾带剑的门吏或仪态恭谨的持笏、拥彗、捧奁、执灯的侍从,一般为一石一人,构图饱满,形体较大。骑射田猎与车骑出行也是盛期的主要内容,画面多为横长幅。③东汉顺帝以后,随着东汉王朝的衰颓进入末期,墓室中画像渐次稀少,主要有门吏及龙、虎、鹿等动物图像,有的尚存若干逐疫辟邪的画面。

南阳画像石雕刻技法有4种:①平面阴线刻,即在略经剔平的石料表面用单线刻出图像,不加其他处理,主要流行于西汉中期。②凹面阴线刻,即将画像部分凿成凹面,再用阴线刻画图像细部,在轮廓线之外剔出横竖纹底子,使用较少。③平底浅浮雕,即将图像外的底子剔去薄薄一层,使图像呈浮雕状,再用阴线刻画细部。④纹底浅浮雕,即先刻出图像轮廓,并用阴线刻画细部,然后在底子上刻出长短较整齐的横、竖或斜线纹,以富有图案韵律的底子衬托自由多变的图像。

南阳画像石早期作品的构图主体突出,形象分布比较疏朗,不加任何补白装饰,有单纯、朴素的艺术效果。从中期开始,苍龙、白虎、羽人、鹿车、羲和、嫦娥等作品的主体形象周围饰以浮动的云气,用圆点加连线表示星座。大部分作品是一个画面表现一个故事或一组物象,较少堆砌,形象以平面横向分布为主。动物多是追逐搏戏,奔腾跳跃之状。乐舞百戏中的人物体态多变。西汉时期的画像一般都施朱彩,门扉上施彩的做法延续到东汉。在大量未施彩的画像中,由于石料只略经打磨平整,表面仍存粗糙效果,形象的细节均未细致具体刻画,直观显得随意、自然。造型与雕刻风格的统一,构成南阳画像石淳朴厚重、恢弘阔大的整体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