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物馆拼音bó wù guǎn),(英语:Museum),又称博物院,是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的目的征集、保存、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在中国,把博物馆定义为: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

  早期的博物馆始于富裕的个人、家庭或艺术的私人收藏,而且是珍罕或奇特的自然物件与文物。现在博物馆遍布世界各地。在古代的博物馆,例如亚历山大港的缪斯,其地位相当于现代的研究所。

博物馆的历史

  博物馆是社会一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产物,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博物馆起源于珍品的收藏,最早的具有原始意义的博物馆出现于公元前3世纪的亚历山大城的博学园内,那里不仅拥有大量马其顿和亚历山大大帝在建立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帝国的征战中所掠夺到大量艺术珍品,还拥有大量图书、文献以至稀有的动植物;不仅收藏藏品,还有陈列并供学者整理和研究;不仅建有专门收藏珍品的缪斯神庙,还设有图书馆、动植物园、研究院、实验室及讲演堂。其中专门收藏珍品的缪斯神庙,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博物馆的英文museum即源于希腊语缪斯庙mouseion一词。到了罗马共和时代,这种原始博物馆开始成批出现。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用大理石为太阳神阿波罗建立的豪华神殿里就有大量雕塑和绘画;罗马皇帝韦斯巴芗在他的和平圣殿里也收藏陈列许多艺术瑰宝,成为当时的艺术中心。在皇室收藏日盛的同时,贵族、私人收藏的风气也日趋普遍。希腊的艺术工匠还大量复制古希腊的艺术杰作供罗马人收藏。富有者除用以点缀家居外,还设置专门陈列室。中世纪的欧洲处于封建制度和教会统治之下,但收藏珍品的文化现象并未消失,许多大教堂都开辟了珍品室陈列珍奇物品、圣像、法器、写本、教主遗物。世俗文物的收藏和陈列也有发展,多集中在宫廷、贵族的宅邸、庄园、城堡之中。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浪潮中,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追求成为一种时尚。如在意大利,上至教皇、王侯,下至小官吏,收存古物、挖掘古遗址成风,重现了古代文明的光彩,并引发了新的达官富贾、新生地主收藏古物的热潮,收藏珍品的现象从皇室、教会普及到新兴市民阶级。那时德、意、法、荷兰四国的收藏家即多达千余家,这些私人藏品以后多为博物馆收买,奠定了欧洲各大博物馆的藏品基础。但这时期的博物馆的陈列,都只供少数尊贵客人、鉴赏者、学者和有教养的人士观赏,不向社会公众开放。18世纪下半期,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等地出现与以往只供少数人观赏的迥然不同的博物馆,它们对公众开放,出售门票,这种公共博物馆是现代意义博物馆的重要标志。18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是世界博物馆大发展的时期,世界著名博物馆大多开放于这个阶段,如英国不列颠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加拿大国立人类学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国家博物馆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直到今天,世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始终处于黄金时期。20世纪末,全世界博物馆总数约有5万个。

  中国古代没有博物馆这一概念,博物馆源自文物收藏。中国的文物收藏源远流长,先秦时期,王室、宗庙、府库就已开始收藏。河南安阳殷代王宫遗址中发现,在宗庙建筑的左右常有殷王贮存器物的窖穴;《周礼》说道:“天府掌祖庙之守藏”、“凡国之玉镇大宝藏焉”,“天府”即周代文物珍品收藏之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多有“子子孙孙永保之”的字句。《春秋》说道:“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太庙”;《史记》说道:“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公卿庙堂均收藏文物纪念品。当今中国一批博物馆学者认为,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创建的孔子庙堂当为中国最早的原始形态的纪念性博物馆。嗣后,据文献记载,隋炀帝曾筑二台,“东曰妙稽台,藏自古书法;西曰宝迹台,收自古名画。炀帝崩,归宇文化及”;南齐有描绘私人“于西邸起舍,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唐贞观、开元之间,皇宫大肆征集书画,“有进献以获官爵”;宋徽宗时,建稽古、博古、尚古等阁收藏文物;迄明、清,有关记载文物收藏及研究之文献已不胜枚举,清代宫廷除收集古青铜器、古玉器、历代书法、绘画、古砚、古墨、古籍、古钱、古镜、古印等精品外,还大量收集景泰蓝、金银器、刺绣、缂丝、雕刻、漆器等精致手工艺品,内府的收藏量达百万件以上。历代的收藏,为中国近现代意义博物馆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05年,中国博物馆建设的先驱者张謇自费创建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同时提出了关于博物馆的性质、文物标本的收藏内容、藏品管理办法、陈列展览设想、建筑设施设备等一系列主张,开创了中国现代博物馆的新纪元。辛亥革命后,一直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国人和政府创办的博物馆愈来愈多,按成立先后序,有国立历史博物馆、地质陈列馆、山西省图书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陈列所、河南省博物馆、西湖博物院、中央博物院、东北博物馆,出现了中国博物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1936年中国博物馆数量已发展到77个。中国博物馆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到50年代末,新建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国家馆及一批省级地志性博物馆和革命纪念馆,总数达480个。中国博物馆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是在80年代以后,直到世纪之交,数量已达2,000多个。

博物馆的特征

  博物馆是科学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但有别于学校、图书馆、文化馆、剧院、出版社等机构的自身特征。①实物性。博物馆必须有一定数量与质量的“物”,即藏品。没有“物”,就不成为博物馆。博物馆的全部运作过程,始终是围绕着“物”进行的,包括对“物”的收集、保管、鉴定、保养、研究、陈列、展览等,“物”是博物馆的灵魂,是建立博物馆的基本要素,是开展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科学研究的可靠实物资料,是进行教育的形象教材。②直观性。它必须以大量实物,组成博物馆特有的语言,向观众的多种感官,多渠道地输送信息。实物例证比文字资料及图像更容易使观众得到具体、生动、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加强观众的记忆与思维。允许观众触摸、实验或操作的展品和展项,更能体现直观性的特征和效果。③广博性。博物馆门类多,收藏品种繁杂,接触知识领域宽广。它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许多专门学科以至众多的具体专业;涉及一个国家、地区的通史、断代史、地方史、专史;涉及历代各方面的历史名人;涉及各个民族的历史和风情;等等。因之,从本国、本地区到异国他乡,从遥远的古代到现实生活,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其实物例证和资料都是各种不同类型博物馆收集、研究的对象。

博物馆的功能

  博物馆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必须实现它为社会所需要并为社会所赋予的功能。中国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有:①收集、保藏文物、标本和其他实物资料;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③思想道德教育;④科学研究;⑤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此外,还有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旅游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实施前提是强化藏品、陈列展览和科研工作。

藏品

  经过鉴选符合博物馆的入藏标准,并完成了登记、建档和入藏等手续的文物和自然遗存标本。它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产,需要科学地加以保护,使之长期保存下去。

藏品管理

  有关藏品的保护管理、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等工作,博物馆均有专业部门或专业人员承担。它们都有一套完整、严密的工作程序,包括接收、鉴选、分类、定级、登账、编目、建档、入库、养护、提用、注销、统计等项任务,以求做到鉴定明确、账目清楚、编目详明、保管妥善、制度健全、查用方便。

藏品养护

  博物馆均力求创造良好的藏品保存环境,提供藏品以适宜的温度、湿度以及无鼠虫霉菌危害、无有害气体污染和避光的环境。为了阻止和延缓藏品的劣化变质,博物馆不断提高对藏品保护、保养的科技水平,改善藏品的收藏状态。

藏品计算机管理

  提高藏品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其主要内容应包括:藏品检索和统计,藏品养护环境自动化控制,藏品安全和防盗,藏品现状测量等。首先建立以馆内藏品资料信息数据库为核心的网络平台,进一步与外部互联,以求实现博物馆资料共享。

陈列展览

  博物馆的信息有许多传播形式,其中陈列展览是最基本的手段。博物馆既设置长久性的基本陈列,又举办临时性的展览,两者相辅相成担负着博物馆信息的展示任务。陈列展览强调精品意识,并重视与高科技相结合的动态陈列。

基本陈列

  博物馆展示信息的主体,是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和审美活动的主要阵地,它不仅反映这个博物馆的性质与类型,而且体现其藏品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临时展览则可以从多方面开拓陈列主题,扩大博物馆信息传播量,使博物馆陈列呈现多样化的生动活泼局面。经常举办临时展览是博物馆业务活跃的表现。

  基本陈列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若干种类型:按内容,可分为社会历史陈列、自然历史陈列、科学技术陈列、艺术陈列等;按形式和方法,可分为复原陈列、原状陈列、模拟陈列、演示陈列、生态陈列、分类陈列、综合陈列等;按场地,可分为室内陈列和露天陈列;按动态,可分为固定陈列和流动陈列。

  基本陈列的原则:

  1. 科学性。陈列品所提供的信息必须可靠,必须提示展品之间的内在联系;
  2. 实物性。必须以实物为主要构成;
  3. 艺术性。要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4. 普及性。内容要适应普及知识的需要,面向社会多层次结构的观众。

  基本陈列适时地进行修改,有助于观众的增加。

临时展览

  临时展览是博物馆陈列的一种形式,具有信息传递迅速、密切配合形势的特点。一般小型多样,经常更换,展品的选择较为自由,可以较多使用模型、复制品和照片等,有时甚至可以照片或美术作品为主,陈列的内容结构和艺术形式也比较灵活。博物馆经常举办多种内容、丰富多彩的临时展览,可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角度的文化科学艺术享受的需要。临时展览还经常引进国外或外地馆或运到外地或国外流动展出的形式出现。

科学研究

  由于博物馆类型的多样化和业务的多样化,博物馆内的研究领域是广泛而多样的。博物馆的科研活动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没有任何机构像博物馆这样在一个机构内包含着自然的和社会的、理论的和应用技术的多种研究活动。博物馆实际是一个拥有多学科研究的有机复合体。博物馆的各项主要业务活动都置于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因此博物馆的科技活动在博物馆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各国博物馆一般都由有学术声望的馆长直接领导全馆的科研活动。博物馆的学术成果有的直接体现在陈列之中,有的则以学术报告、论文、专著的形式推向社会。博物馆还开展科研服务工作,出版藏品目录、图录、图谱以及其他出版物,复制、复印文物、文献、历史照片等,帮助社会学者的科研工作。博物馆自身科学研究的具体内容主要有3个方面:博物馆学、藏品及与博物馆性质、任务关系密切的有关专业学科。

博物馆的类型

  划分博物馆类型的主要依据是博物馆藏品、展出、教育活动的性质和特点,其次是它的经费来源和服务对象。

  一般划分为:

  1. 艺术博物馆,包括绘画、雕刻、装饰艺术、实用艺术和工业艺术博物馆,也有把古物、民俗和原始艺术的博物馆包括进去的。有些艺术馆,还专门展示现代艺术。
  2. 历史博物馆,包括国家历史、文化历史的博物馆,在考古遗址、历史名胜或古战场修建起来的博物馆也属于这一类。
  3. 科学博物馆,包括自然历史博物馆。内容涉及天体、植物、动物、矿物、自然科学,实用科学和技术科学博物馆也属于这一类。
  4. 综合博物馆,主要是地志博物馆。
  5. 特殊博物馆,包括露天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儿童博物馆、乡土博物馆,还有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模拟产生三维空间的虚拟博物馆等。

  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局对世界博物馆的最新分类法,把博物馆及其相关机构分为三大类:

  1. 博物馆;
  2. 纪念馆和遗址;
  3. 园林、水族馆和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