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以“卞之琳   '''卞之琳'''(汉语拼音:Bian Zhilin;英语:Bian Zhilin),1910年12月8日-2000年1...”为内容创建页面)
 
 
(未显示1个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文件:z00022.jpg|right|thumb|200px|卞之琳]]
+
[[文件:z00022.jpg|right|thumb|180px|卞之琳(青年)]]
 +
[[文件:85884.jpg|right|thumb|180px|卞之琳(老年)]]
  
  '''卞之琳'''([[汉语拼音]]:Bian Zhilin;[[英语]]:Bian Zhilin),1910年12月8日-2000年12月2日,[[中国]]诗人,外国文学研究家。江苏海门人。
+
  '''卞之琳'''([[汉语拼音]]:Bian Zhilin;1910年12月8日-2000年12月2日,[[中国]]诗人、翻译家、文学研究家。[[江苏]][[海门]]人。卒于[[北京]]。1929年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其间受[[英国]]浪漫派、[[法国]]象征派诗歌影响,开始写诗。早期诗集有《三秋草》(1933)、《鱼目集》(1935)等,为人熟悉的是他与[[李广田]]、[[何其芳]]的三人合集《[[汉园集]]》(1936)。历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年),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二级、享受终身制待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多次下乡生活与协助农村工作。卞之琳是推动中国新诗由提倡格律的新月派向现代主义诗歌过渡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作既讲究音节的整饬、文字的洗练,更注重感觉的新鲜、想象的独特,富于象征意味。名篇有《断章》、《投》、《鱼化石》等。
  
=== 生平简介 ===
+
== 生平简介 ==
 
   
 
   
  卞之琳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1931年开始发表作品。[[沈从文]]倾囊帮卞出版诗集,陈梦家选编诗集《新月诗人》,将其位列“新月十八家”,一举成名。1933年毕业于北平北京大学英文系,抗日战争初期曾与沙汀、何其芳访问延安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讲师、副教授、定级教授,1946年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一年。
+
  卞之琳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1931年开始发表作品。[[沈从文]]倾囊帮卞出版诗集,陈梦家选编诗集《新月诗人》,将其位列“新月十八家”,一举成名。1933年毕业于北平北京大学英文系。
  
  1947年作客[[英国]]牛津,任研究员,期间写了一本七八十万字的抗战小说,讲知识分子的抗战心态。1949回到国内后,发现国内创作要求写工农兵,不写小资产阶级,于是就将小说焚毁,并从此开始积极思想改造,1958年后不再写诗。
+
  [[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在[[四川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曾与[[沙汀]]、何其芳访问延安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讲师、副教授、定级教授。1938年至1939年,到[[延安]]和[[太行山]]抗日民主根据地访问并担任临时教职。此后出版有诗集《慰劳信集》(1940)等,热情讴歌抗战军民,基调明朗。
  
  历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年),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二级、享受终身制待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多次下乡生活与协助农村工作。2000年1月,卞之琳获得了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同年12月逝世。
+
  1946年到[[南开大学]]任教,1947年应邀赴[[英国]]牛津从事研究,期间写了一本七八十万字的抗战小说,讲知识分子的抗战心态。1949年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发现国内创作要求写工农兵,不写小资产阶级,于是就将小说焚毁,并从此开始积极思想改造,1958年后不再写诗。
  
=== 创作历程 ===
+
  1953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并担任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自选集《雕虫纪历》(1979),是其重要的诗歌结集。另有诗论《人与诗:忆旧说新》(1984),译著《西窗集》(1936)、《莎士比亚悲剧四种》(1988),专著《莎士比亚悲剧论痕》(1989)等。
 +
 
 +
  2000年1月,卞之琳获得了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同年12月逝世。
 +
 
 +
== 创作历程 ==
  
 
  1929年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就读,较多地接近[[英国]]浪漫派、[[法国]]象征派诗歌,并开始新诗创作。1933年出版诗集《三秋草》,1935年出版《鱼目集》,次年又与[[李广田]]、[[何其芳]]合出《 汉园集》。诗作讲究音节的整饬,追求文字的奇巧,表现出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与思考。
 
  1929年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就读,较多地接近[[英国]]浪漫派、[[法国]]象征派诗歌,并开始新诗创作。1933年出版诗集《三秋草》,1935年出版《鱼目集》,次年又与[[李广田]]、[[何其芳]]合出《 汉园集》。诗作讲究音节的整饬,追求文字的奇巧,表现出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与思考。
第21行: 第26行:
 
  长期从事W.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作品的翻译、研究,著译有《莎士比亚悲剧论痕》、《英国诗选》等。此外还出版诗论集《人与诗:忆旧说新》。  
 
  长期从事W.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作品的翻译、研究,著译有《莎士比亚悲剧论痕》、《英国诗选》等。此外还出版诗论集《人与诗:忆旧说新》。  
  
=== 相关作品 ===
+
== 相关作品 ==
  
 
  '''诗汇编'''
 
  '''诗汇编'''
第55行: 第60行:
 
  里敦·斯特莱切《维多利亚女王传》等等。
 
  里敦·斯特莱切《维多利亚女王传》等等。
  
[[Category:中文词典]]
+
== 参见条目 ==
[[Category:B音词条]]
+
 
[[Category:人物]]
+
*[[中国文学]] [[诗歌]] [[民间文学]]
[[Category:鸟纲]]
+
 
[[Category:雀形目]]
+
[[Category:文学]]
 +
[[Category:中国文学]]
 +
 
 +
[[Category:文学理论]]
 +
[[Category:文艺美学]]
 +
[[Category:文艺学]]
 +
 
 +
[[Category:中国古代文学]]
 +
[[Category:中国古代文学史]]
 +
 
 +
[[Category:中国民间文学]]
 +
 
 +
[[Category:文学人物]]
 +
[[Category:文学研究家]]
 +
[[Category:诗人]]
 +
 
 +
[[Category:翻译家]]

2014年10月25日 (六) 20:21的最后版本

卞之琳(青年)
卞之琳(老年)

  卞之琳汉语拼音:Bian Zhilin;1910年12月8日-2000年12月2日,中国诗人、翻译家、文学研究家。江苏海门人。卒于北京。1929年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其间受英国浪漫派、法国象征派诗歌影响,开始写诗。早期诗集有《三秋草》(1933)、《鱼目集》(1935)等,为人熟悉的是他与李广田何其芳的三人合集《汉园集》(1936)。历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年),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二级、享受终身制待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多次下乡生活与协助农村工作。卞之琳是推动中国新诗由提倡格律的新月派向现代主义诗歌过渡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作既讲究音节的整饬、文字的洗练,更注重感觉的新鲜、想象的独特,富于象征意味。名篇有《断章》、《投》、《鱼化石》等。

生平简介

  卞之琳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1931年开始发表作品。沈从文倾囊帮卞出版诗集,陈梦家选编诗集《新月诗人》,将其位列“新月十八家”,一举成名。1933年毕业于北平北京大学英文系。

  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在四川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曾与沙汀、何其芳访问延安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讲师、副教授、定级教授。1938年至1939年,到延安太行山抗日民主根据地访问并担任临时教职。此后出版有诗集《慰劳信集》(1940)等,热情讴歌抗战军民,基调明朗。

  1946年到南开大学任教,1947年应邀赴英国牛津从事研究,期间写了一本七八十万字的抗战小说,讲知识分子的抗战心态。1949年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发现国内创作要求写工农兵,不写小资产阶级,于是就将小说焚毁,并从此开始积极思想改造,1958年后不再写诗。

  1953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并担任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自选集《雕虫纪历》(1979),是其重要的诗歌结集。另有诗论《人与诗:忆旧说新》(1984),译著《西窗集》(1936)、《莎士比亚悲剧四种》(1988),专著《莎士比亚悲剧论痕》(1989)等。

  2000年1月,卞之琳获得了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同年12月逝世。

创作历程

  1929年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就读,较多地接近英国浪漫派、法国象征派诗歌,并开始新诗创作。1933年出版诗集《三秋草》,1935年出版《鱼目集》,次年又与李广田何其芳合出《 汉园集》。诗作讲究音节的整饬,追求文字的奇巧,表现出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与思考。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四川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38~1939年去延安和太行山区抗日民主根据地访问,并一度任教于鲁迅艺术文学院。此行促成他创作诗集《慰劳信集》与报告文学集《第七七二团在太行山一带》,作品歌颂了抗日战士和群众,记叙了抗日根据地部队的生活。

  1951年出版诗集《翻一个浪头》。1979年出版自选诗集《雕虫纪历1930~1958》。

  长期从事W.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作品的翻译、研究,著译有《莎士比亚悲剧论痕》、《英国诗选》等。此外还出版诗论集《人与诗:忆旧说新》。

相关作品

  诗汇编

  《十年诗草1930-1939》

  《雕虫纪历1930-1958》

  《山山水水,小说片断》

  《断章》

  杂类散文

  《沧桑集1936-1946》

  报告文学

  《第772团在太行山一带》

  论著

  《布莱希特戏剧印象记》

  译品

  《莎士比亚悲剧四种》

  《英国诗选》

  纪德《浪子回家》集

  里敦·斯特莱切《维多利亚女王传》等等。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