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工艺美术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印度工艺美术(Indian arts and crafts),南亚次大陆印度河文明时代(公元前2300~前1700)至印巴分治(1947)的工艺美术。包括陶瓷、装饰品、象牙雕刻、印染织绣等。

陶瓷

印度制陶工艺起源于印度河文明时代。当时的陶器大致可分3类:①用于日常生活的器皿,如盘、罐、杯、瓮等;②用于宗教祭祀的赤陶偶,如母神像、瘤牛等;③低温釉陶的装饰品,如蛹状串珠、心形手镯等。日用陶器已广泛使用轮制方法成型,器物表面施有一层红色泥釉,并绘有各种黑色纹样。在这些装饰纹样中,大部分是线条简朴的几何纹,其中尤以交叉圆纹、鱼鳞纹、菩提树纹最有特点。此外还有鹿纹、鱼纹、孔雀纹等,人物纹稀少且形象稚拙。所有这些纹样,大多寓有某种宗教内容或象征意义。器皿造型具有明显的程式化倾向。赤陶偶造型浑朴,题材则与当时的宗教信仰有关,其中尤以瘤牛最为出色。在恒河文化时代,还出现了绘有黑色纹样的灰陶,其艺术风格与上述的彩陶迥然不同。公元1~2世纪贵霜时代,出现了一种质量较高的绿釉陶器,受有西方文化的影响。莫卧儿时代,在波斯陶器和中国瓷器的影响下,完成了由陶而瓷的飞跃,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印度瓷器。中央邦的历史名城瓜廖尔,盛产各种精美的瓷杯、瓷盘等高级餐具。

装饰品

犍陀罗出土的金耳饰

在莫亨朱达罗附近的村落遗址中,曾发现专门制造各种装饰品的作坊。当时的装饰品以串珠种类最多。制作串珠的材料有金、银、铜、贝壳、釉陶、冻石、玛瑙、红玉髓等;冻石串珠呈圆形,刻有三叶纹。其他装饰品有手镯、戒指、耳饰等。这些装饰品的艺术水平之高,足以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同类制品相媲美。在呾叉始罗古城遗址,曾发现大量贵霜时代的铜器和金银饰物。如黄金胸饰作工精细,嵌有各种宝石,玲珑可爱,足见当时的工艺水平。笈多时代的金属工艺和珠宝首饰,由于出土遗物较少,仅能从当时的雕刻和壁画中略知一二。

象牙雕刻

230px、象牙浮雕《塔门下化妆的药叉女》

印度各邦盛产象牙,贵霜时代的佛教艺术中心马图拉牙雕已达到很高水平,当时马图拉的牙雕作品可分两类:①用于室内装饰的浅浮雕象牙板,如桌椅家具的装饰贴面;②表现宗教题材的高浮雕或圆雕神像。前者以表现女性梳妆形象的象牙板最为精采;后者代表作有骑怪兽的药叉女、伫立在鳄鱼背上的恒河女神等。这类圆雕神像,造型强调传统的三屈式,肌肉圆润丰满,表现了印度女性的体态美。莫卧儿时代,牙雕艺术逐渐与宫廷御器相结合,成了帝王们喜爱的珍宝。例如当时制作的象牙弹药罐(用于狩猎),能充分利用象牙本身的自然弯度做出新巧别致的造型,并根据牙料的厚度雕饰各种生动活泼的动物形象。

印染织绣

南印度织染图案

印度染织工艺源远流长,在莫亨朱达罗遗址,曾发现棉织品的残迹。而今所能见到的标本,大多是莫卧儿时代的遗物。莫卧儿时代的染织品极为丰富多采,其中尤以印花棉布最为典型。在南印度西海岸的著名港口卡利卡特,盛产各种手工纺织的平纹白布。在东孟加拉的达卡,出产一种织入金丝的平纹薄纱棉布。在马德拉斯地区,盛产各种棉纱稍粗的条纹棉布。印度的印花棉布色调鲜艳,五彩缤纷,其染色技法大致可分3种:手工绘染、木版印染、手绘与印染相结合。木版印染的起源甚古,据已发现的赤陶模具来推测,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印染纹样通常以各种植物形象为题材,尤其是花卉纹样,被视为生命力的象征,深受印度各族人民的喜爱。在出产象牙雕刻的马图拉,还盛产五颜六色的手工印花布。在染色工艺中还有一种名为班丹纳的绞染技法。经过绞染印花的织物,呈现一种斑驳不定的“飞白”纹样,犹如抽象绘画,艺术效果别具一格。在孟买、苏拉特、巴罗达等地,出产一种名为帕特拉的丝织品,它采用经丝和纬丝分染织花的高超技艺,织成各种色彩鲜艳的纱丽,是非常名贵的结婚服饰。甘吉布勒姆的金丝纱丽,充满着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豪华气氛,染织技艺精巧别致。北方邦的瓦腊纳西,是一座久负盛名的丝绸之城。印度北部的克什米尔地区,自古以来就以盛产优质羊毛地毯著称于世。中国汉代称克什米尔地毯为罽宾氍毹。在莫卧儿时代,印度地毯带有浓郁的波斯风格。印度的刺绣艺术,主要集中在卡提阿瓦半岛,故名卡提阿瓦绣。这种刺绣大多以奇花异草、祥禽瑞兽、少女形象或神话故事为题材,设色单纯明快,针法精细入微,虽具莫卧儿细密画的某些特征,却是纯粹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