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支运动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印支运动汉语拼音:Yin Zhi Yundong;英语:Indosinian Movement),发生在三叠纪和早侏罗世之前的构造运动。1934年,法国J.弗罗马热印支半岛晚三叠世前诺利克期与前瑞替克期的两个造山幕,命名为印支褶皱。1945年,黄汲清首先将中国的阿尔卑斯旋回划分为印支、燕山、喜马拉雅3个亚旋回,以印支造山旋回,称呼中国中生代初期的地壳运动,还先后将其划分为2~5个造山幕,并强调这一运动的重要意义。

  中国东部印支期的地壳运动较为明显,早已引起中国地质学者的重视并给予专名。如丁文江(1929)将前里阿斯期运动命名为“东京运动”;李毓尧李捷朱森(1935)以南象运动、金子运动命名下扬子宁镇山脉地区早侏罗世前及晚三叠世前的运动,以艮口运动命名湖南地区的晚三叠世与早侏罗世之间的运动;黄汲清、徐克勤(1937)以安源运动命名晚三叠世内的地壳运动;李四光(1939)将三叠纪末的造山运动命名为准阳运动;张文佑孙殿卿吴磊伯徐煜坚等(1941~1943)将广西三叠系内部的地壳运动命名为桂西运动、龙华运动等。

  中国西部,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也发现印支运动对西南及青藏地区有重要影响。一般认为,印支运动在时期上,应包括整个三叠纪期间到早侏罗世之前的地壳运动,其时限约为2.25亿年前~1.90亿年前。在影响上,印支期为中国西部印支褶皱带的主要形成期,为中国东部古地理、古构造格架发生巨变的转折点,为华北与扬子地块的最终拼合时期和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主要形成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