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理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厂商理论汉语拼音:Changshang Lilun;英语:firm theory),研究影响资源配置和分配的厂商行为的理论,微观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厂商是市场经济中生产组织的基本单位,它主要指个体工商户、合伙公司、股份公司等。生产相同产品的同类厂商组成一个行业。

研究内容

  在微观经济学中,对厂商理论的研究包括4个方面:

  ①成本理论。厂商为进行生产购买生产要素而支付的代价是厂商的成本。成本按投入是否全部可变而分为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也按是否随产量变化分为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并再细分为总成本、总平均成本、边际成本、总不变成本、总可变成本、平均不变成本、平均可变成本等。这些成本在图上都表现为相应的成本曲线。

  ②市场或厂商的分类。市场是从事某一特定商品买卖的场所或接触点。厂商为市场生产产品,不同种类的市场决定了厂商的性质和类型。按竞争程度,从厂商数目、产品差别程度、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以及厂商对产量和价格的控制程度,市场或厂商一般分为4类:完全竞争、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

  ③厂商均衡。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分别分析4种厂商在短期和长期中如何决定价格和产量。分析4种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边际收益曲线同需求曲线的关系,从而区别4种厂商均衡的各自特点。并得出结论:完全竞争厂商或市场是经济效率最高的,成本最小、价格最低,各种资源或生产要素的利用达到最优状态。

  ④非利润最大化的厂商理论。研究厂商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时的厂商理论。例如,H.西蒙提出令人满意原则,认为厂商的目标在不确定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应该追求利润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而不是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