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壳纲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双壳纲学名Bivalvia),又名斧足纲Pelecypoda)或瓣鳃纲Lamellibranchiata),是软体动物门的一个纲,生于海洋及淡水地区因有两片贝壳而得名。现存有9200种左右,体长最大达135公分。本纲动物的头部已经退化,足部呈斧状,体躯两侧各有1对瓣状的。壳侧生,开的过程是被动的,其关闭则需要相关肌肉的收缩完成。纤毛抖动在腮部扬起漩涡,使得水及其中的颗粒进入鳃部。口通过一条粘膜道以及触须吸取营养颗粒,

概述

双壳纲是软体动物门中种数仅次于腹足纲的一个纲。因有两片贝壳而得名。由于头部退化,足呈斧状,体躯两侧各有1对瓣状鳃,所以又称无头类、斧足类、瓣鳃类。体侧扁,左右对称,具2片外套膜和贝壳。壳上最早形成的壳尖叫喙(壳嘴)。有些种类由喙向后腹方伸展一条隆脊,叫后壳顶脊,在喙与两瓣铰缘之间有一较狭的或平或微凹的面,叫基面或铰合区,有的在喙前有心形凹陷叫小月面,有的在喙后有长形凹陷,叫盾纹面,有的在铰缘下前、后端有翼状的伸出部分,分别称为前耳与后耳(翼)。前耳下凹入处常有足丝,其伸出处叫足丝凹口(右)或凹曲(左)。绕壳顶具明显的同心生长线或放射状的肋或纹。壳背缘较厚,内方具齿和齿槽。齿数和形状是重要的分类依据。贝壳内面光滑,肌痕明显。足位于身体腹面多数两侧扁平,前端呈斧状。

双壳纲多数栖息在海洋中,少数在淡水湖泊和江河中,分布十分广泛。多数种营底栖生活,潜入泥沙中,少数生活在海底表面或石缝中,也有的营固着生活,在水中自由游泳;有少数种(如船蛆和马特海笋)有凿木穴居的习性。此外,还有些种营群聚和寄生生活。除极少数肉食性种类外,皆以硅藻、有机碎屑、原生动物和鞭毛藻为食。本纲动物虽有雌雄异体和同体之分,但有不少种有性变现象。

该纲全部种类皆可食用,是名贵的海珍品。许多种可直接入药或提取各种药物。有些种(如珍珠贝、河蚌)能产价值昂贵的珍珠。有些种(如扇贝、海菊蛤等)可供玩赏或作高级装饰品;有些种可作鱼虾的饵料、饲料或肥料。贝壳易于保存在各个地层中而成为化石,即是一类很好的指相化石,又能划分对比地层。已有约20种在水产养殖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双壳纲中的某些种能大面积地穿凿木材和岩石,对木船、木桩、防波堤以及各种木石建筑物以及管道具有较大的破坏作用。也有的种是珍珠贝和某些经济贝类的敌害。

命名问题

“双壳纲”这个名称由林奈命名,一直用到现在。其间有其他贝类学家建议过其他名称,当中以斧足类Pelecypoda Goldfuss, 1820)及瓣鳃类Lamellibranchia de Blainville, 1824)这两大阵营最为常见。部份1960年代出版的文献仍然使用这两个名称。然而由于两边阵营支持者相当,争持多年仍然没有结果,相反“双壳纲”这名称简单易明,使这个相对较为“中立”的名称变得更为可取。所以从Cox开始,贝类学家慢慢都转回使用这个旧称。

分类

在2010年5月,一个有关双壳纲的新分类在期刊《Malacologia》发表。在这篇论文中,作者使用了多种系统发生学的信息,例如:分子分析学,解剖分析学,外壳形态学及外壳微构造等方法,去把本纲的物种重新分类。根据这个新的分类,双壳纲的物种可以分成324个有效的科,当中有214个科只有化石样本,110个科的物种延续至现在。

另外根据Bieler et al. (2014)的研究综合了分子生物学及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确认双壳纲物种可分成两大支序:原鳃类Protobranchia)及Autobranchia,而后者又可再分为 翼形类Pteriomorphia)及异壳类Heteroconchia)。异壳类然后又再可分成古异齿亚纲Palaeoheterodonta)及异齿亚纲Heterodonta);而异齿亚纲又可再分为始异齿下纲Archiheterodonta)及真异齿下纲Euheterodonta)两个支序。为免这些假设的分支把林奈分类愈分愈细微,原鳃类到异壳类的这两级分支继续维持作支序来看待。

以下分类总览双壳纲物种的目级以上总属群组名称(Suprageneric Group Name):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