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荣糌粑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古荣糌粑西藏自治区堆龙德庆县古荣乡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4年12月11日,《质检总局关于批准对古荣糌粑等产品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2014年第136号)批准)

糌粑,是“炒青稞面”的藏语音译,它由生长在青藏高原的青稞干炒磨制而成,并且同酥油、茶叶、牛羊肉一起并称为西藏“饮食四宝”。糌粑是藏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主食之一,由于营养丰富、吃法简单、携带方便,故而很适合游牧生活,又因其寓意吉祥,所以深受牧民们的喜爱。历来制作糌粑的技艺有很多种,水磨糌粑是其中最古老的一种制作技艺。

古荣糌粑产于堆龙德庆区的古荣乡,有数百年历史,曾作为贡品专门供应达赖喇嘛、西藏地方政府官员以及贵族。古荣糌粑的加工工艺流程主要包括清洗、火炒、脱皮、精选、水磨5个步骤。制作时先用开水把青稞烫洗干净,趁热装入口袋,捂置20分钟左右,随后进行炒制,炒后再进行脱皮。精选即除去石子等杂质,待冷却后用传统水磨磨粉。古荣糌粑为灰白色,粉末状,色泽均匀一致,具有独特的青稞麦香味,口感香甜。

历史人文

古荣地区加工糌粑,在很久以前就而已经远近闻名,其中古荣乡巴热村、噶冲村所生产的优质脱皮水磨糌粑更是让人赞不绝口,并在西藏享有很高的声誉,自古以来就一直带着“上等贡品”的光环被西藏官员和上层僧侣们使用。

现代,古荣乡巴热村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磨坊,磨盘仍在流水的驱动下,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运转,碾磨出青稞的醇香。堆龙古荣糌粑使用的青稞以藏青302为主,为保证其品质干净和口感,对青稞进行脱皮处理,因此古荣糌粑要比别的地方出产的糌粑白且口感细腻、香甜可口,深受消费者青睐。

2001年,古荣乡水磨房数量由1992年的34座发展到71座,加工农户由原来的40多户发展到420多户,基本上全乡农民都在进行糌粑加工,“一乡一品”的格局初步形成,糌粑销售量由1992年的10万千克增加到35万千克,加工户年平均收入2万元左右,成为古荣乡重要的支柱产业。

2004年,古荣乡青稞播种面积8200亩,为堆龙德庆县重要的产粮区之一。拉萨市区约有30多家糌粑食品专卖店,年销售量在60万千克左右,其中85%以上的店面是由古荣乡农民自行开办。

2014年,古荣糌粑龙头企业带动周边310户农户从事糌粑生产加工,年户均增收达到了3.7万元,帮助了248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2015年,古荣糌粑占西藏糌粑市场50%—60%的产量,是古荣乡最主要的产业。

地理标志

产地范围

古荣糌粑产地范围为西藏自治区堆龙德庆县古荣乡现辖行政区域。

专用标志使用

古荣糌粑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西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古荣糌粑的检测机构由西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质量技术要求

一、原料要求

1.产地范围:西藏自治区堆龙德庆县古荣乡、马乡、德庆乡、乃琼镇。

2.品种:“藏青320”等白青稞品种

3.栽培管理:

(1)立地条件:产地范围内海拔3600m至4200m,土层厚度≥60cm,土壤pH值6.5至7.5。

(2)播种:播种时间为每年3月上旬至4月上旬,播种量≤350kg/公顷。

(3)施肥:每年施用农家肥≥7t/公顷。

(4)收获:9月上旬至10月上旬收获。

4.品质要求:千粒重48g至52g,水分含量(晒干后)≤12%。

5.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二、加工  

1.工艺流程:原料→清杂→润麦 →熟化→磨粉→成品→包装→储存。

2.加工要点:

1)润麦:使原料中水分含量达到14%至16%。

2)熟化:炒制温度为380℃至420℃。

3)磨粉:采用传统古法水磨磨粉。

四、质量特色 

1.感官特征:颜色为灰白色,粉末状,色泽均匀一致,具有独特的青稞麦香味,口感香甜。

2.理化指标:水分≤7.4%,粗蛋白≥10%,粗脂肪≥2%。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