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布袋戏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台湾布袋戏汉语拼音:Taiwan Budaixi),中国地方木偶戏的一种。又称掌中木偶戏。因戏偶小巧而装以小戏笼,与提线木偶大笼相对,故又名之为小笼。其偶人造型、舞台布景、音乐曲调诸方面,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戏班分前后场,前场表演撑技,即由头手、二手(主演、助演)2人操纵戏偶;后场4人,分担文武场。唱腔一般采用漳州调。乐器有月琴、单皮、堂鼓、小锣、铙钹等。演出多为有谱可循的传统剧目,内容大抵取材于历史故事,或者民间传说。

  传统台湾布袋戏,据说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从闽粤沿海一带传入。最初流行于台湾嘉义、鹿港等闽南人聚居地区,道白曲调均带闽南乡音,被闽南人称为家乡戏。后来逐渐扩散到台湾全省。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台湾,竭力推行“皇民化”政策,强迫将台湾布袋戏改成日本式的木偶戏,以台语夹杂日语道白,用西洋乐器伴奏,使之遭到无情的践踏,一些老艺人纷纷转到乡野民间。及至50年代,登记在册的500多个偶戏班,又因受到所谓现代艺术冲击,仅存无几。只有台北许王的小西园、李天禄的亦宛然等少数几个班子,仍保留有漳泉布袋戏的余风。1963年,老艺人黄海岱之子黄俊雄的真五洲木偶剧团,以现代先进的声光电技术,运用于台湾布袋戏的舞台上,首先将《云州大儒侠史艳文》搬上电视荧屏,引起轰动。不过,由于经他改造的木偶与手掌比例很不协调,致使表演者无法发挥掌上功夫。特别是采用摇滚乐等西洋乐器,伴以台上摇摇晃晃的文偶、磕磕碰碰的武偶,已失去了台湾传统布袋戏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