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海峡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台湾海峡一景

  台湾海峡英语:Taiwan Strait),简称“台海”,中国东海的一部分,地理学上为南海及西太平洋的一部分,沿海南北海上交通要冲,福建台湾两省间交通要道。海峡北界从福建平潭岛到台湾富贵角,相距约93海里,南界从福建东山岛到台湾最南端鹅銮鼻,宽约200海里。海峡为大陆架浅海,大部分水深不及百米,近3/4水域水深不及60米,东南部水深达140~150米,并以40‰~50‰的急坡进入南海海盆。

  海峡海底地形较复杂,有海底阶地、海底峡谷、岩滩、浅滩、海沟等多种类型。两级海底阶地水深分别为20米和40~50米,分布于海峡两侧。两级阶地上横切数条北西向峡谷,分布于闽江木兰溪九龙江等口外。岩滩分布在澎湖列岛四周,出露在海面的即为澎湖列岛。台湾浅滩位于东海与南海交界处,水深很小,最浅处水深仅10米。浅滩向东北延伸,与澎湖岩滩相连;向西北与水深40~50米的海底阶地相接,形成海底陆桥,当第四纪冰期海面数度下降时,成为大陆动物迁移台湾的通道。浅滩上分布有沙丘926个,多呈北东向排列,景观独特。海沟有二:一称澎湖海沟,位于澎湖列岛与台湾西岸之间,呈南北走向,长约70千米,深达百余米;另一位于澎湖列岛中部,呈东西向,深70米,成为妈宫港的天然航道。海底港湾位于海峡的东南部,港口向南,水深为185~740米。

  海峡水主要由浙闽沿岸水、南海水和黑潮水3种不同性质的海水组成。它们在不同季节的交替作用,对海峡的气候,特别是气温影响很大。海峡的气候大体与福建沿海相似,冬半年受大陆频频入侵的冷空气影响,夏半年受热带天气系统的控制,加之狭管效应,风力特别强劲,使海峡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其特点是冬季受西伯利亚或蒙古冷气流的影响,盛行东北季风,平均风速大,大风日数多,盛行期长;夏季盛行西南风,平均风速小,大风日数少;春秋两季为季风交换季节。台风是影响海峡夏、秋季天气的重要因素,从5~11月,特别是7~9月,台风经过海峡时,狂风和暴风雨常造成严重灾害。

  台湾海峡是亚热带浅海,水温较高,终年水温变动在9.7~26.6℃。海峡的海水盐度,冬季为30.1‰~31.4‰,夏季为32.5‰~33.8‰。台湾海峡是中国的重要渔场,海洋鱼类品种约700余种,其中经济鱼类有百余种。台湾海峡两岸有较丰富的砂矿。台湾西岸近海已发现有海底石油资源。

水域

  台湾海峡最窄处是福建省平潭岛与台湾新竹县富贵角之间,直线距离130公里;最宽处是台湾屏东县的鹅銮鼻到福建东山岛的澳角,直线距离400公里。海域面积为6300平方公里,是台湾岛近海中最大的海峡。

  台湾海峡的水深各处相差很大,平均水深不足50米。南部断续分布与中国大陆之间的一片砂质浅滩的水深最浅,小于30米;东南部的大陆坡则水深超过1000米。

  台湾海峡的自然环境复杂,水域内多有浅滩、沟谷、海岛礁石;河流入海口和海湾也很多,水团和海水流系多,渔场和水产资源也很丰富。台湾海峡以风大,浪大,流速大著称。

  台湾海峡的海流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以从北向南的沿岸流为主,夏季以由南向北的暖水以及从太平洋进入的黑潮支流为主。

气候

  台湾海峡位于亚热带、北热带季风气候区。中部气候平均最高28.1摄氏度。西北受大陆影响,气温年差较大;东南部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年温差和日温差较小。10月至翌年3月多东北季风,风力达4至5级,有时在6级以上。5至9月多西南季风,风力3级左右。7至9月多热带气旋,每年平均受热带风暴和台风影响平均5至6次,中心通过平均2次。海峡虽阴雨天气较多,但与两岸相比降水量较少,年降水量800至1500毫米;东北季风期、西南季风期多,秋季较少。海峡中雾日较少,澎湖列岛年平均3至4天;两侧近岸雾日较多,东山、马祖列岛和高雄一带,每年超过30天,其余在20天以下。

  受黑潮影响,水温较高,盐度和透明度也较大。年平均表层水温17~23℃,1~3月水温最低,平均12~22℃;7月最高,平均26~29℃、平均盐度33‰,西北侧30‰~31‰,东南侧为33‰~34‰。透明度东部大于西部,平均3~15米。水色东部蓝色,西部蓝绿色,河口或气候不良时呈绿黄色。

水文

  福建沿岸、澎湖列岛和海口泊地以北台湾西岸为正规半日潮;海口泊地以南台湾西岸为不正规半日潮;其中冈山至枋寮段为不正规全日潮。潮差西部大于东部,西部金门岛以北为4~6米,往南显著减小;东部中间大于两端,后龙港达4.2米,海口泊地和淡水港为2.6米,海口泊地以南为0.6米,澎湖列岛1.2~2.2米。后龙港至海坛岛一线以北,涨潮流向西南,落潮流向东北,流速0.5~2节;以南流向与上述相反。流速在澎湖列岛附近较大,东南部可达3.5节。

  海峡为东海风浪较大地区。涌浪多于风浪,以4级浪最多,占全部海浪42%,5级占28%,大于5级的占8%。东北季风季节,以东北--北向浪为主。西南季风季节以西南--南向浪为主。在冬季寒潮和夏季热带气旋影响下,可形成8~9级浪。海流为北上的黑潮西分支和南海流及南下的浙闽沿岸流所控制,并受季风影响。夏季沿岸流停止南下,整个海峡为西南季风流和黑潮西分支结合的东北流,流速一般0.6节,澎湖水道达2.3节。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的沿岸流南下,西部和中部为西南流,流速约0.5节;东部的东北流减弱,当东北风强劲时,表层甚至改变为西南流。

军事意义

  台湾海峡为台湾与福建两省航运纽带,是东海及其北部邻海与南海、印度洋之间交通要道,战略地位重要。两岸军民为抗御侵略、反对封锁和统一国土进行过多次作战。16世纪中叶,日本倭寇窜犯澎湖、台湾并以澎湖为据点不断向浙闽沿海侵掠,曾遭到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等部的打击;台湾平埔人也进行猛烈反抗。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福建都司沈有容率战船打击侵犯闽、粤、台沿海的倭船。并于年底追击至台湾西南海岸,全歼倭船6艘,救回被掳男女370余人。永历十五年(1661),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即是率战船从金门岛料罗湾出发,渡过海峡至澎湖待机,避开强劲大风后横渡澎湖水道,然后乘满潮通过鹿耳门,进入大员湾实施登陆作战。清康熙三、四年间(1664~1665),施琅曾3次率船攻台,都为大风浪所阻而返;直到二十二年(1683),才再次率舟师从东山岛出发,在澎湖海战中大败郑氏守军,恢复了对台湾的统一管辖。

  1840~1842年鸦片战争期间,英舰队不断侵犯海峡两岸的厦门、基隆等地,受到当地军民的强烈抵抗。1884年法国舰队在马尾袭击中国舰艇,继而进攻台湾北部,当侵犯受阻后于10月至翌年4月对台湾实施封锁,两岸军民进行了沿岸防御作战和反封锁斗争,打击了法军的入侵。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期,日本为侵占台湾,预先派舰队攻占澎湖列岛,在攻占台湾北部得手后,从陆路向中、南部推进的同时,以舰队从海路在安平、布袋、高雄、枋寮等地实施登陆,台湾军民为反抗日军侵占进行了殊死的抵抗。

  1950年,美国在发动侵朝战争后,派第7舰队进入台湾海峡。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炮击金门之战。196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海峡进行了“八六”海战和崇武以东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