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音喇叭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呜音喇叭
项目序号:68
项目编号:Ⅱ-37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别:传统音乐
所属地区:湖北省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南漳县
保护单位:南漳县文化馆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南漳县

  

唢呐是阿拉伯语“surna”(祖尔纳)的音译,古称“琐嘹”、“苏尔奈”,在亚、非、欧的多个国家广泛流传,至迟于金元时期传入中国。在中国民间,它还有铜笛、锡笛、梨花、海笛等名称。此外,福建南曲演奏中使用的小唢呐称为“嗳仔”或“南嗳”;莆仙戏伴奏使用的唢呐称为“梅花”或“吹鞭”,较大的一种则称“大笼”或“大海笛”;维吾尔族的全木唢呐称为“苏尔奈”;藏、苗、蒙古、朝鲜等族也各有形制不同的唢呐。

唢呐由哨、芯子、气盘、杆、铜碗等部分组成,其按音孔根据七声音阶顺次排列,各个孔距基本相等,可翻转七调,音域一般为两个八度加大二度。唢呐有滑音、吐音、气拱音、气顶音、打嘟噜、循环换气(长时间吹气不断)等多种吹奏技巧,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独奏乐器。

唢呐音量洪大,音色高亢明亮,是吹打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在古代除吹奏军乐外还用于衙门鼓吹及戏曲、歌舞等的伴奏,在民间日常生活中则多用于节庆、婚丧嫁娶和戏剧场面。

呜音喇叭现主要盛行于湖北省南漳县巡检镇峡口及保康接壤地区,其渊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它原为楚国宫廷音乐,后流入民间,约有传统曲牌一百多种,是古代楚地音乐文化的活态遗存,被音乐史学界称为楚乐的“活化石”。

呜音喇叭的主奏乐器有长号、喇叭、边鼓、凸锣、大钹、小镲、勾锣等。呜音喇叭在演奏曲牌的应用上严格遵守祖训,在不同场合演奏不同曲牌,所谓“进门不吹叶叶落,出门不吹上山坡”。其常用曲牌分喜调和悲调两类,《娶亲调》、《虎报头》、《何仙姑》等喜调用于喜事,《上山坡》、《叶叶落》、《普天落》等悲调用于丧事。呜音喇叭的旋律多为徵调式,音乐结构与《九歌》、《离骚》十分接近。

呜音喇叭有较为固定的曲牌,其演奏与丧葬、婚庆、节庆、祭祀等民俗活动密切相关,音乐有楚国早期崇巫尚神民俗的遗风,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呜音喇叭没有乐谱记载,全凭历代乐师口耳相传,且传内不传外。20世纪80年代,湖北的专家学者曾对呜音喇叭进行过挖掘整理。目前活跃在峡口一带的呜音喇叭班仅存5个,会者不足60人,其中刘氏家庭班已传承六代,在与南漳接壤的荆门、远安、保康县一带颇有影响。但总的来说,掌握这一传统民间演奏技艺的老艺人正日益减少,而后起的年轻人又不愿意学习继承。在此情势下,呜音喇叭已濒临失传,亟待抢救。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