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徽班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四大徽班汉语拼音:Si Dɑ Huibɑn;英语:Four Big Huiban Opera Troupes),中国清代乾隆至嘉庆时陆续进入北京剧坛的四个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的合称。

  徽班是以安徽籍(特别是安庆地区)艺人为主,兼唱二黄昆曲梆子、罗罗等腔的戏曲班社。开始多活动于皖、赣、江、浙诸省,在扬州地区,更以“安庆色艺最优”(《扬州画舫录》)。

  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给高宗弘历祝寿,从扬州征调了以著名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徽班入京,成为徽班进京的开始。此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徽班相继进京。当时正是地方戏曲勃兴、花雅争胜的时期,一些新兴的地方剧种,如高腔(时称京腔)、秦腔等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原来兼唱多种声腔戏的基础上,又合京、秦二腔,特别是吸收秦腔在剧目、声腔、表演各方面的精华,以充实自己。同时适应北京观众多方面的需要和发挥各班演员的特长,逐渐形成了四大徽班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表现为“三庆的轴子(指三庆班以连演整本大戏见长),四喜的曲子(指四喜班以演唱昆曲戏著称),和春的把子(指和春班以擅演武戏取胜),春台的孩子(指春台班以童伶出色)”,出现了“四徽班各擅胜场”的局面(据《梦华琐簿》)。嘉庆、道光年间,汉调(又称楚调)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徽班又兼习楚调之长,为汇合二黄、西皮、昆、秦诸腔向京剧衍变奠定了基础。因此“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清末宣统二年(1910),“四大徽班”已相继散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