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戏剧专科学校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National Academy of Drama),中国培养话剧人才的艺术学校。原名国立戏剧学校,1935年秋建校于南京,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与教育部合办,聘余上沅任校长。以“研究戏剧艺术,培养戏剧实用人才”为办学宗旨。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迁至长沙,翌年春再迁重庆;1939年4月疏散至四川江安;翌年夏改名国立戏剧专科学校;1945年暑假,复迁回重庆北碚。1946年秋,学校回到南京。1949年并入中央戏剧学院。学校录取初中毕业及相当文化程度、热爱话剧艺术、稍有舞台经验或具有特殊艺术才能者入学。办学14年中,共计培养戏剧人才1 000余名。

学校重视教学质量,课程设置强调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及文艺修养。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并重,主张从通才中培养专才,要求一专多能。表演课、排演课、技术课则采取教、学、做相结合的方式。1938年秋,黄佐临、丹尼在教学中引进了K.S.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1939年,张骏祥又引进了美国的演出体制。学校重视培养自己的师资队伍,也经常聘请戏剧及文学艺术方面的名家任课。应云卫、陈治策、曹禺、应尚能、杨村彬等先后在该校担任教务主任及各科、部主任。田汉、马彦祥、宗白华、吴梅、赵元任、徐悲鸿、梅兰芳、程砚秋、陈白尘、叶圣陶、焦菊隐等先后来校任教和讲学。实习公演是学校十分重视的教学实践环节,分教学演出和欣赏演出两种。教学演出多采用教师编写、改译、翻译的剧本,欣赏演出则多采用世界名著和中国剧作家的新作。抗日战争期间,师生们还编演了大量的街头剧、歌舞剧、茶馆剧、谐剧宣传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学生编演了10多个揭露反动黑暗统治,宣传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活报剧。总计14年中演出多幕剧多达100余出。1940年后,学校还附设剧团,成员大部分为教师及历届学生,进行了多次公演。在学校内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力量始终占主导地位。多数学生加入革命戏剧运动的行列。后来不少学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艺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