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英语:compromis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运用折衷主义方法对各种国际经济活动进行综合分析的一般跨国公司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J.H.邓宁在1976年发表的题为《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和跨国公司:折衷理论探索》一文中首先提出。该理论借鉴并综合了以往国际生产理论的精华,故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它适合于解释不同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并能对企业国际经营的三种主要方式(对外直接投资、出口贸易和国际技术转让)作出统一的解释。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企业,必须具备三种优势:①所有权优势。一国企业独有或者能够获得的而别国企业所没有或者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这些所有权优势包括:规模经济、多样化经营、对产品市场或者原料供给的垄断优势,技术、管理技能和商标等无形资产优势,以及由于管理集中和实行多国经营形成的优势。②内部化优势。企业建立起完善的公司内部市场,将其所拥有的各种所有权优势特别是技术优势在内部使用而带来的优势。③区位优势。跨国公司在投资区位上具有的选择优势。区位优势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包括直接区位优势和间接区位优势。前者指东道国的某些有利因素所形成的区位优势,如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政府的各种优惠投资政策、低廉的生产要素成本、当地原材料的可供性等。后者指由于投资国某些不利因素所形成的区位优势。如商品出口运输费用过高、商品出口受到东道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生产要素成本较高等。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可以将出口贸易、技术转让和对外直接投资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解释一国企业对参与国际经济方式的选择。如果企业只拥有一定的所有权优势,则只能选择对外技术转让的形式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如果企业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则出口贸易是参与国际活动的一种较好形式;如果企业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则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是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较好形式。

邓宁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投资–发展周期模型(又称对外直接投资U型发展曲线),从动态的角度解释各国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地位,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他提出了“净国际直接投资地位”的概念。一国的净国际直接投资地位是指该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减去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总额。邓宁认为,一国的净国际直接投资地位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通过实证分析,邓宁得出:一国的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与引进国外直接投资呈正相关关系,与对外直接投资呈负相关关系;内部化优势既可以促进对外直接投资,也可以促进引进外国直接投资,这决定于投资国与东道国市场不完全的程度。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其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强弱,而这些优势的均衡状况决定了一国的净国际直接投资地位,引起该国在国际直接投资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发生变化。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就理论形态而言较之其他跨国公司理论,具有注重综合分析、宏观分析、区位分析和动态分析的特点,理论的一般化程度更高,因而在现代跨国公司和国际直接投资研究领域中影响也最大。


→ 学科目录: 政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