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土地利用(land use),人类为经济的和社会的目的,采用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长期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建设都要落实到土地上,土地利用的广度、深度和合理程度是它的生产规模、水平和特点的集中反映。它既受自然条件制约,又受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影响,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所有影响土地利用各种因素中,确定土地关系的社会生产方式往往起决定性作用。20世纪以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等原因,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相对越来越少,因此土地利用问题愈来愈被世界各国重视。土地利用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同时经济科学、农业科学、城市科学等也以不同方式研究土地利用。

研究简况

19世纪前期J.H.von屠能通过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20世纪早期,W.D.琼斯和C.O.索尔关于野外调查的文章中强调土地利用概念。20世纪30年代,西方土地利用的研究已相当普遍。1949年,国际地理联合会第16届大会成立世界土地利用调查委员会。6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研究的重点已由农牧区转向城区,并开始从城市生态学的观点来进行调查研究。在中国,公元前5~前3世纪成书的《尚书·禹贡》对当时中国南方、北方、东部、西部、中部各地区的土壤类别及其利用差异就有所阐述。20世纪30年代开始,胡焕庸、张心一等开始进行土地利用的研究和制图。1937年金陵大学农学院出版《中国土地利用》一书及图集。50年代后,土地利用的调查、研究得到较大发展,但着重于农业用地(如提高现有耕地利用率和开发荒地资源等),对牧区草原和山地林区则注意不够。

研究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土地资源普查和统计;②土地资源分类;③调查土地资源的利用实况并编制土地利用图;④开展土地质量评价;⑤研究土地利用的合理性;⑥进行土地利用区划,制定开发利用规划;⑦加强土地管理。

发展趋势

土地利用研究的新趋势是从生态观点出发,谋求生态平衡,保护植被和土壤,防止土地退化,以期获得持久产量,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对土地利用所引起的土地覆被变化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状态的类别划分,演变过程与驱动力以及变化的模拟与预测成为优先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