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制图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土壤制图(soil cartography),运用制图技术测绘或编制土壤图幅。即用色调、花纹或符号表示图斑,借以反映土壤类型、组合之间相互演化、过渡及其地理分布规律。主要目的是查清土壤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土壤资源评价、制定农业区划和规划、合理安排农林牧业生产布局,为利用、改良和保护土壤资源,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制图程序

一般分为:野外土壤草图测绘、室内底图清绘、整饰3个步骤。野外草图测绘是运用土壤地理基础理论和土壤野外调查技术,认识并区分调查地区土壤类型、组合及其分布变化规律,将其界线勾绘并标记在地形底图上。这种直接测绘的土壤图也是编制中、小比例尺土壤图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土壤制图单元

表示土壤图图斑内容的基本单位。按其内容可分为土壤单元图斑和土壤组合图斑。制图单元的确立以土壤分类为基础,但两者并不等同。它所反映的类别内容,则依比例尺的大小、研究工作精度和制图目的而定。如大比例尺土壤图通常以土壤基层分类单元为制图单元。在中国为土种,有的国家为土系,有时还细分为变种或土相。随着比例尺的缩小,则逐渐用较高级的分类单元制图,如土属单元。小比例尺土壤图,只能反映土壤性态的重大差异,用于亚类和土类制图。制图单元确定后的系统排列,直接影响专业内容的清晰度和用图效果。在制图单元的排列上,土壤发生学派认为必须体现自北而南的地带性排列原则:而以欧美土壤学派为代表,则认为必须反映土壤演变过程,即从初步发育、不成熟到充分发育、成熟的土壤单元排列。体现以土壤属性为主的原则。

土壤图类型

按成图的比例尺,土壤图可分大、中、小3种;按制图单元反映的内容、结构形式分为土壤类型图、土壤组合图和土被结构图;按编图的目的、用途可分为普通土壤图、专门土壤图(如森林土壤图、工程土壤图)以及土壤图组(或系列图)。

土壤类型图

制图单元主要表示一种土壤单元分布范围。据不同比例尺,一般与土壤分类单元中土类、亚类、土属、土种的某一级别相吻合。强调土壤图必须着重反映地带性规律的国家以编制此种图为主,如中国、苏联等。

土壤组合图(或土壤复区图)

制图单元主要为两种以上土壤单元构成的图斑。组合成分的土壤单元至少占限定面积的20%。主要土壤单元一般占30~80%,至少50%;面积小于20%的土壤单元,作为包含的土壤附于主要土壤的后面。美国编制的土壤图,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教科文组织编制的1:500万世界土壤图集。均属组合制图。中国在平原盐渍土区和水稻土区或山地丘陵区的大、中比例尺制图,也常采用土壤组合制图。

土被结构图

制图单元是土被基本结构单元(复区、复合和中域组合)或它们的组合。此类图既反映土壤群体的组合类型及空间构型,也反映各组成分的面积比例,为土壤资源统计评价、利用和改良,提供科学依据。中国的毛乌素沙地土壤图即属土被结构图。

小比例尺土壤图

比例尺小于1:25万(或1:30万)的土壤图。其中:①综合土壤图,成图比例尺一般为1:100万或更小。主要反映全球、各大洲范围内、或各大自然区、国家土壤资源分布的特点。1970~197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陆续编制的1:500万世界土壤图,中国编制的1:400万全国土壤图,均属之。②土壤开发调查图(或概查图),比例尺为1:25万~1:50万。用于各省(市)查清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和改良土壤。但幅员较广的省(区),如中国新疆编有1:100万土壤图;面积较小,类型复杂多样的省(市)可编制中比例尺土壤图,如中国江苏省曾编有1:20万土壤图。

中比例尺土壤图

比例尺介于1:5万~1:25万(或1:20万)的土壤图。用于重点农业建设区,或进行流域治理规划。1954~1957年为中国华北平原旱涝碱综合治理所进行的土壤调查制图,采用1:5万底图,完成了黄河以北华北平原13.2万平方公里的1:20万土壤图。土壤约测图(或路线调查图),比例尺稍小,为1:20万~1:25万,通常用于尚未进行土壤调查的地区,概略地反映调查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

大比例尺土壤图

比例尺1:1万~1:5万的土壤图,对土壤分类和制图精度要求较高,用于县、乡的农业区划、农业生产合理布局、土壤改良和利用。对人口密集、耕作集约地区,成图比例尺可稍大(1:1万~1:2.5万);山区或牧区比例尺可稍小(1:5万)。土壤详测图,比例尺大于1:1万,也属大比例尺土壤图范畴,是为制定种植、轮作、土壤改良试验及灌排网系设计等提供依据。

土壤图组(或系列制图)

根据目的、地区特点,选择编制有关专门和普通土壤图组成系列图组。例如:①土壤养分潜力图组,根据各种养分含量分级(包括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等及酸碱度pH),分别成图,供施肥、种植参考;②土壤侵蚀图组,根据土壤侵蚀类型、等级编制的图幅,包括坡度、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类型等图;③盐渍度图组,根据土壤盐分组成和含量编制而成;④土壤资源评价图组,根据土壤资源质量划分等级,作为农业合理布局和利用改良土壤的依据;⑤土壤利用、改良规划图组,包括土壤利用图、土壤区划图和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图等。

土壤制图新技术

主要包括利用航天和航空遥感资料编制土壤图和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制图两个方面。

土壤遥感制图

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壤调查和制图。包括航测土壤遥感制图和卫星遥感图像制图。它们是在遥感图像基础上对土壤类型、组合进行定性、定位和半定量研究,勾绘图斑,确定其界线。遥感制图程序为:预行编制土壤草图;进行地面实况调查,验证判读结果,修订土壤草图;详细解译遥感图像,清绘和整饰成图。土壤解译(或土壤判读)即是依据遥感图像(土壤及其成土环境条件光谱特性的综合反映),对土壤类型、组合的识别与区分过程。其方法是依据土壤发生学原理、土被形成和分异规律,对遥感图像特征(包括色调、纹理和图型结构)或解译标志以及地面实况调查资料,进行地学相关分析,直接或间接确定土壤单元或组合界线。一般遵循遥感图像,图斑界限和实际三者一致的原则。

航测土壤遥感制图

应用航测像片进行土壤调查和制图。美国在20世纪初就已采用。中国于60年代初开始土壤航测制图,70年代逐步开展了新红外航片土壤调查和制图,大大提高了土壤图的质量和精度。主要用于大、中比例尺土壤图的编制。

卫星遥感图像制图

应用卫星遥感图像进行土壤遥感制图。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由于卫星遥感图像具有覆盖面积大(18.5×18.5平方公里),宏观性强,多时相,多波段特性,可采用不同波段假彩色合成影像及其他图像处理技术,提供的遥感信息量为航片所不及。适于中、小比例尺土壤图的直接编制,提高了制图的精度和速度。墨西哥应用卫星像片目视解译,短短几年内完成了200万平方公里1:100万土壤制图。中国采用目视解译也已先后完成1:25万、1:50万、1:100万内蒙古、山西、河北、山东等省(区)土壤图的编制。

计算机自动化土壤制图

利用电子计算机自动识别判读进行土壤制图。即将遥感信息,输入计算机进行分类,编成制图程序,再输入计算机自动成图。

土壤制图精度

不同土壤图的基础地图和成图比例尺

指制图单元内容的定性、定位和详细程度。一般基础底图比例尺大于成图(见表)。卫星遥感图最小图斑面积为0.4平方毫米,其界限误差在图面上不得超过0.2~0.3毫米。土壤遥感制图的定性判对率要求在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