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区划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土壤区划(soil regionalization),根据土被或土壤群体在地面组合的区域特征,按其相似性、差异性和共轭性,进行地理区域上的划分。即据各地区土被结构、分布规律、发生特性以及资源评价和生产性能,将具有相同和共轭关系的群体组合占据的区域,划为一个“土区”,与相异的地域区分开,并根据差异程度大小,在不同级别中予以反映,成为一个多等级的区划系统。区划的主要目的是:合理规划和配置农、林、牧业生产,充分开发、利用和改良土壤资源。土壤区划既是综合自然区划的组成部分,又是农业区划的基础工作。

土壤区划可分为全国性、省级、大区和地区、县级,以及特定目的的或土壤改良利用区划。还有林业、牧业、工程建筑、环境等土壤区划。省或特定地区的土壤区划,可细分为亚土区、小区和土片等续分单元。县的区划以分两级为宜。县级以下的土壤区划,要求数据精确,与农业区划紧密配合,土壤改良利用的措施要具体。

中国土壤区划

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于1959年提出中国土壤的区划系统,分为:土壤气候带(0级)、土壤地区和亚地区(1级)、土壤地带和亚地带(2级)、土壤省(3级)、土壤区(4级)、土组(5级)、土片(6级)。0~3级是区划的高级单元,用于大陆、全国性、省级、大地区的土壤区划;4~6级是低级单元,用于地区和县级的土壤区划。

区划单位划分的依据是:①土壤气候带:根据地表热量状况划分,以气候指标为主,分为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5个带,表现总的纬度地带性。②土壤地区和亚地区:根据土壤气候带内土壤气候的差异(或湿润度)划分,表示出总的经度地带性。③土壤地带和亚地带:是土壤地区内按地带性原则的续分,以地带性土类或亚类来命名,如栗钙土地带、暗栗钙土亚地带、④土壤省:是土壤地带或亚地带的一部分,按大地形划分,如山地省、平原省。⑤土壤区一般按土壤、地貌单元划分。⑥土组:是土壤区内与一定地貌或不同母质相联系的单一土壤组合或土壤复合划分。⑦土片:依微地形变化所形成的土壤复区划分。这一区划系统层次分明,但级别过多,土区单元不够明确,不便记忆和应用。

1982年的中国土壤区划将全国土壤分为3级:土壤区域(1级)、土壤带(2级)、土区(3级)。其划分依据和具体区划如下:

土壤区域

根据土壤性状和自然景观的重大差异,划为4大土壤区域:①富铝土区域(或铁铝土区域),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包括红壤、黄壤等。②硅铝质土区域,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包括棕壤、褐土等。土壤只及于粘粒形成、淋溶和淀积阶段,不少土壤仍含有石灰,低平处见盐分累积,以旱耕为主。③干旱土区域,位于长城沿线及黄土区西缘的西北部,包括栗钙土、漠土等。盐分大量累积,多草场,主要为牧业。④高山(原)土区域,位于中国西南部低纬度、高海拔的青藏高原。

土壤带

土壤区域的续分。主要依据土壤与生物、气候的一致性进行划分。

①富铝土区域由南向北分为:砖红壤带,属强富铝化土壤,可种植橡胶及其他地带性经济作物;赤红壤带,适生龙眼、荔枝,局部可引种驯化热带经济作物;红、黄壤带,属中度富铝化土壤,以常绿阔叶林、柑橘、油茶、油桐为主;黄棕壤带,属弱度富铝化土壤,局部可生长茶、柑橘等。

②硅铝土区域由南向北分为:棕壤、褐土和黑垆土带,以旱作为主,为干鲜果类的重要产区,有水土保持问题;暗棕壤、黑土和黑钙土带,土壤富含有机质,多森林及草甸草原,盛产大豆、高粱;灰化土或漂灰土带,以落叶松林为主。

③干旱土区域可分为: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带,多干旱草原,以牧业为主;灰棕漠土带,多沙漠,山前多灌区;棕漠土带,多风蚀地貌、戈壁,山前多绿州。

④高山(原)土区域可分为:亚高山草甸土带,多草原及牧业;亚高山草原土带,多干旱草场及牧区,局部沟谷中见农区;高山草甸土带,以牧业为主;高山草原土带,多盐湖,局部牧业;高山漠土带,属高山漠境草原。

土区

全国土壤区划的基本单元。以黄淮海平原为例,属棕壤、褐土带中的广阔平原,是一个完整的土壤区,以潮土为主。可再分为:①黄河以北华北平原潮土──盐碱土区;②黄河以南黄泛平原潮土──盐碱土区;③淮北、苏北平原砂姜黑土区等。

特定土壤的改良利用区划

针对某一类型土壤所进行的区划,如风沙土、盐碱土改良、利用区划。

风沙土改良利用区划

应重点分析其干燥、湿润的情况,风速、风向及风蚀、风沙的移动和堆积,植被覆盖率及其固定程度。例如中国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高原沙地、科尔沁沙地东部相对湿润,沙丘可生长樟子松、榆等疏林及多种草灌,主要为半湿润固定风沙土区;科尔沁地中西部、小腾格里、毛乌素等沙地相对干旱,多沙蒿、柠条及铺地柏(或臭柏),主要为半干旱、半固定和固定风沙土;内蒙古西部的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则更为干旱,植被稀疏矮小,主要为高大的流动沙土区。这些均是风沙土在改良利用时要考虑的主要差异。各大河泛滥平原或沙漠地区内风沙土的差异均较明显,可在低级区划中进一步详细区分。

盐碱土改良利用区划

依据土壤盐分累积特征和碱化问题及其成因,联系地区的生物气候条件、地貌、地下水位、矿化度以及盐渍地球化学特征、土壤质地构型等进行区划。如中国滨海区以氯化物滨海盐土为主;黄淮海平原以氯化物、硫酸盐斑状盐化及瓦碱为主;草原以硫酸盐、氯化物和碱土为主;西北干旱区以漠境氯化物、硫酸盐盐土为主。首先依据盐渍化差异划分盐渍区,再按盐渍区内部盐化、碱化特征、土壤特性等进一步区分,并拟出当前及长远的改良利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