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耕作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土壤耕作汉语拼音:Turang Gengzuo;英语:Soil Tillage),使用农具以改善土壤耕层构造和表面状况的技术措施的总称。一般分基本耕作(翻耕、深松耕、旋耕)和表土耕作(灭茬、耙地、耢耱、整地、镇压、铲地、耖田等)两类。

  其主要作用有:①改良土壤耕作层的物理状况,调整其中的固、液、气三相比例,改善耕层构造和地表状况,协调土壤中水分、养分、空气、温度等因素间的关系。②翻混肥料,清除杂草,控制病虫害;控制土壤水分的保蓄和蒸发,防止水土流失。为作物播种、出苗、生长发育、丰产丰收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土壤耕作的各措施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它们在生产上的作用并不是直接增加土壤养分和水分,而是通过改善土壤耕层构造和表面状况来调控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生化进程,进而调节水、肥、气、热因素。既关系到作物播种保苗,又影响着作物生长的全过程,并对施肥和灌溉的作用和经济效益起着重要影响。

  土壤耕作制又称土壤耕作技术体系。是与作物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一系列土壤耕作措施的合理组合。为种植制度中每个作物创造较适宜的土壤环境,既满足作物高产的要求,又能低耗高效。制订合理土壤耕作制的原则是:①根据作物特性,前后茬作物间的关系和农耗期水、肥、病虫害、杂草等情况合理安排耕作措施的程序、时间、深度、使用的方法和农具。②根据气候、地形和土壤特点,针对性采取适宜的耕作措施,以趋利避害。③在为作物创造适宜土壤环境的前提下,尽量采用联合作业,以减轻多次作业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减少能耗,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中国各地的土壤耕作制种类繁多,可归纳为3个代表类型:即北方旱地土壤耕作制;华北水浇地土壤耕作制;南方水田土壤耕作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