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无哀乐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声无哀乐论》中国古代音乐美学论著。三国魏嵇康撰。为《嵇康集》的第五卷。长近万字,用“秦客”(俗儒的化身)和“东野主人”(作者自况)的8次辩难,反复论证,有针对性地批驳儒家传统乐论,进而阐述自己的音乐思想。嵇康认为音乐属于外界的客观事物,哀乐属于内心的主观感情,不是一回事。音乐主要是好与不好(美与不美),它和人的哀或乐无关;人的哀或乐主要是人情有所感受而后表露出来的,所以和音乐无关。这种论点是针对汉、魏当时源于儒家思想的某些庸俗观点而发,其实质是要坚持音乐的艺术性和潜移默化作用。此文对儒家音乐思想中尚未触及过的音乐美学问题,如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欣赏的关系,感情表达的多样性和音乐表现的多样性之间的关系,音乐创作和即兴演奏的关系等都有所阐发。具有创见性。现有鲁迅手校影印本和排印本,戴明扬校注本和吉联抗译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