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南亭怀辛大”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37行: 第37行:
 
  梦想:想念。<br>
 
  梦想:想念。<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写作背景:</span>
 +
 +
南亭,似应在涧南园,位于孟浩然家乡襄阳郊外的岘山附近。
 +
 +
辛大,疑即辛谔,为作者同乡友人,常于夏日来南亭纳凉,与孟浩然约为琴酒之会。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
 +
此诗描绘了夏夜乘凉的悠闲自得,抒发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
 +
 +
诗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纳凉设景;三、四句写沐后纳凉,表现闲情适意;五、六句由嗅觉继续写纳凉的真实感受;七、八句写由境界清幽想到弹琴,想到“知音”,从纳凉过渡到怀人;最后写希望友人能在身边共度良宵而生梦。
 +
 +
全诗写景状物细腻入微,语言流畅自然,情境浑然一体,诗味醇厚,意韵盎然,给人一种清闲之感。
 +
 +
开篇“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
 +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
 +
 +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
 +
“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音乐,“欲取鸣琴弹”了。“欲取”而未取,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
 +
 +
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惆怅。“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知己朋友。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2019年10月19日 (六) 11:14的版本

唐诗三百首·全译新注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逐句释义: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傍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慢慢升起。
  山光:傍山的日光。
  落:一作“发”。
  池月:池边的月色。
  东上:从东面升起。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散发:古人男子平时束发戴帽,这里表现的是作者放浪不羁的惬意。
  开轩(xuān):开窗。轩:窗户;门。
  卧闲敞:躺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
  竹露:竹叶上的露水。
  清响:清脆的响声。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
  知音:(1)对音律有研究的人。(2)相传春秋时期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以为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后遂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知己朋友。 。

  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感此良宵不免怀念故友,整夜在梦中也苦苦地想念。
  感此:有感于此。
  终宵:整夜。
  劳:苦于。
  梦想:想念。

写作背景:

南亭,似应在涧南园,位于孟浩然家乡襄阳郊外的岘山附近。

辛大,疑即辛谔,为作者同乡友人,常于夏日来南亭纳凉,与孟浩然约为琴酒之会。


作品赏析:

此诗描绘了夏夜乘凉的悠闲自得,抒发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

诗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纳凉设景;三、四句写沐后纳凉,表现闲情适意;五、六句由嗅觉继续写纳凉的真实感受;七、八句写由境界清幽想到弹琴,想到“知音”,从纳凉过渡到怀人;最后写希望友人能在身边共度良宵而生梦。

全诗写景状物细腻入微,语言流畅自然,情境浑然一体,诗味醇厚,意韵盎然,给人一种清闲之感。

开篇“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音乐,“欲取鸣琴弹”了。“欲取”而未取,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

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惆怅。“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知己朋友。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年),唐朝诗人。或曰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青年时曾隐居鹿门山,以诗自适。唐玄宗开元五年(717),游洞庭,作《岳阳楼》诗,献给曾任丞相的岳州刺史张说,有意干谒,谋求引荐。以后漫游沅湘、浔阳、扬州、宣城间,曾逢李白,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十五年冬,赴京师长安进士,第二年应试落第,滞留在长安、洛阳。二十二年,再上长安,求仕未果返乡。二十五年,尚书右丞相张九龄被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即征辟孟浩然入幕府,署为从事。二十七年夏,孟浩然患背疽,归襄阳卧病在家。二十八年,王昌龄岭南遇赦北归途经襄阳,孟浩然相接欢宴,食鲜鱼引发疽动,病情恶化,不治而卒。

  孟浩然一生大多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所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是他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他和王维并称,孟诗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兰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尤其是《春晓》诗,自然流转无迹可寻,一派静气,脍炙千古。而其《过故人庄》一首,淳朴宁静,率然天真,将田园诗推向极致。杜甫称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早寒江上有怀》、《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宋代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之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清代王士禛推衍严氏绪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认为“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分甘馀话》)。

  孟浩然和王维一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与高適岑参的边塞诗派双峰并峙于盛唐诗坛。盛唐田园山水诗在继承陶渊明谢灵运的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辈最长,开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引《吟谱》语)。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并列,成为摹写洞庭壮观的名句。然而这在孟诗中毕竟不多见,不能代表其风格的主要方面。总的说来,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苏轼认为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陈师道《后山诗话》引),是颇为中肯的。

  有《孟浩然集》三卷,孟浩然去世后,他的朋友宜城王士源搜辑其诗,于天宝四载(745)编成3卷,218首。至九载,集贤院修撰韦滔得到此本,已经是“书写不一,纸墨薄弱”。又重新缮写整理,送上秘府收藏。以后又经历代传刻增补。199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蜀刻本。通过该书衍生了许多作品,代表的有:明代毛晋刻本名《孟襄阳集》,亦三卷,编次与宋本不同;明代顾道洪刻本有补遗一卷,并附《襄阳外编》一卷;《四部丛刊》影印明刻四卷本;明张逊业刊二卷本,杨一统刊一卷本等。1975年台北学生书局出版游信利《孟浩然集笺注》。1988年巴蜀书社出版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199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徐鹏《孟浩然集校注》。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佟培基《孟浩然诗集笺注》。他的诗,清编《全唐诗》辑为2卷,267首,句二联。事迹见《新唐书》、《旧唐书》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