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麦汉语拼音:Dɑmai;英语:Hordeum vulgare),禾本科大麦属一年生、越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大麦属约有30多个种,中国已发现11种,仅普通栽培大麦有栽培价值,为重要的饲料和酿造原料,少数用作粮食。

历史

  大麦起源于如今仍旧可以在中东发现的野生大麦(Hordeum vulgare subsp. spontaneum)。两种大麦都是双倍染色体(2n=14个染色体)。所有不同种类的大麦拥有大量的杂交品种,如今它们都被看作是一个种类。大麦和其野生品种的主要区别是后者由于自花授精而产生的易碎的叶轴。

  最早的大麦发现于地中海东部累范特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最早的驯化大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叙利亚地区。大麦的驯化似乎是与小麦同时的。

分布和生产

  从南纬50°(新西兰)到北纬70°(挪威)的广大地区均有分布。中国西藏高原海拔4750米处仍有种植。世界大麦的种植总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稻、玉米居第四位。主产国为前苏联、加拿大中国美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土耳其摩洛哥等。

  中国大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居稻、小麦、玉米和粟之后为第五位。冬大麦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裸大麦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甘肃。春大麦主要分布在东北 、西北和晋、冀、陕、甘等省北部。

类型

  根据小穗发育情况和结实性,栽培大麦可分为多棱大麦、中间型大麦、二棱大麦 3个亚种。根据棱型和带稃或裸粒的特征,再分为多棱皮大麦、多棱裸大麦、二棱皮大麦和二棱裸大麦4个变种。其中裸大麦又称青稞。

  大麦有悠久的栽培历史。一般认为原产于西亚美索不达米亚一带,后传至东亚、北非和欧洲。在中国,古代已广泛种植。栽培大麦由野生大麦演化而来。20世纪70年代中国某些学者认为栽培大麦起源于野生二棱大麦,经由野生二棱大麦到野生六棱大麦,再演化成栽培大麦。

形态和特性

  须根系,入土浅,根量少,抗倒性不如小麦。株高60~150厘米,茎秆伸长节间 4~7个。叶片较短宽,色淡。每个结实小穗有 1 朵两性花,由护颖、内稃(内颖),外稃(外颖)及雌、雄蕊组成。大麦多为黄色,也有紫、蓝、绿、棕、黑褐色。

  大麦为长日照作物。生育期较短,春大麦为65~140 天;冬大麦为160~250天。冬大麦在中国南方多属春性;春播能抽穗结实 ;在北方多属半冬性,耐寒性不如小麦。原产于高纬度地区的品种,对日照反应敏感,原产低纬度的反应迟钝。大麦是典型自花授粉作物。耐盐碱力较强,适宜pH为6~8。

栽培管理

  大麦适于耕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忌潮湿。北方地区需保墒防旱;南方地区宜筑深沟高畦,排水。大麦穗轴脆,易折断落粒,须适期收割。食用、饲用大麦于蜡熟后收,啤酒大麦完熟初收,留种田应完熟期收。

病虫害

  常见大麦病害有条纹病、云纹病、坚黑穗病和由病毒引起的大麦花叶病。常见害虫有麦蚜、麦蛾以及粘虫、蝼蛄、地老虎。

品种改良

  新品种的培育除抗倒、抗病、稳产和高收获指数等目标外,饲用大麦要求子粒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酿啤酒大麦要求子粒大而整齐、皮壳薄、蛋白质含量低、淀粉含量高以及一定的酶活性等。麦芽育种上多以子粒硬度、出粉率和沉降率作为测定麦芽品质的简易指标。

  大麦育种方法的特点:

  ①大麦是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少,理化诱变易产生突变体,已在矮化、早熟和抗病育种上取得较好效果。

  ②利用球茎大麦诱导大麦杂种产生单倍体,可加速育种进程。

  ③利用雄性核不育材料与大量品种杂交建立杂交群体,进行轮回选择,可保存大量基因资源和从中选育新的优良品种。

用途

  主要用作饲料。饲用价值相当于玉米。猪育肥后期掺喂大麦,可提高瘦肉率。以幼嫩植株作饲草或制成干草饲料,适口性好,易消化。少数国家作粮食,中国藏族以青稞炒熟磨粉制成糌粑作主食。欧美各国制成麦片或大麦粉供食用。大麦可制作麦芽,用以酿制啤酒。也可制麦芽糖和糊精。酒糟、饴糖渣等大麦加工副产品,也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是较好的饲料。此外,大麦还可制麦曲、饴糖、酱油、味精、饼干和麦乳精等。焦大麦芽入药,可清暑祛湿,解渴生津。大麦茶是防暑降温的清凉饮料。茎叶可编制工艺品,并可沤制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