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风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太阳风汉语拼音:tɑiyɑnɡfenɡ;英语:solar wind),太阳向空间不间断发射的粒子流。太阳风的概念最初是由一些彗星研究者在研究彗尾为何向远离太阳一侧偏离时提出的。太阳最外层大气日冕低层的温度高达105K,粒子平均动能约为0.8千电子伏,但仍小于该处每个粒子的引力势能(约2.0千电子伏),因而这些粒子不会逃逸。当日心距增大时,从下层来的非辐射能流输入日冕,气体被加热,由于日冕的热导率很大,加热引起的高温和对应的粒子高速运动可维持到几个太阳半径外的远处。另一方面,引力势能却随日心距增大而迅速减少,并在大于某一日心距后小于粒子动能,导致日冕气体向外逃逸,这就是太阳风。这样,太阳风的动力来自太阳对流层中产生的非辐射能流,其作用与鼓风机相似。

  1962年发射的旨在探测金星宇宙飞船“水手”2号首先发现,地球附近的行星际空间存在来自太阳方向的不间断的超声速等离子体流,其成分主要为质子电子,以及少量α粒子(占3%~4%),从而证实了E.N.帕克于1958年从理论上预言的太阳风的基本特性。随后的空间探测,包括1974年和1976年发射的深入太阳方向日心距分别为0.31天文单位和0.29天文单位的“太阳神”1号和“太阳神”2号,以及其他一些探测卫星,对太阳风的主要参数进行了测量。

  研究认为,来自太阳的粒子流中包含三种成分:

  ①日冕连续膨胀产生的背景太阳风;

  ②日冕中局部区域(冕洞)发射的慢变化高速太阳风;

  ③太阳爆发(耀斑)产生的偶发性高能粒子流。

  前两者为等离子体,后者为某种电荷占优势(通常是质子)的更高能量的粒子流。有些研究者没有把后者包括在太阳风中。成分①产生于上述的热源加速。成分②的速度较大,可能涉及其他加速机制,如阿尔文波耗散或等离体湍流加速。成分③的高能粒子加速与耀斑机制有关,可能涉及费米加速和等离子体湍流加速。